认知笔记:乐观不仅是形容词,也可以是动词,甚至作为一个名词

2024-01-20  本文已影响0人  觉醒思维

无论是乐观还是悲观,都是后天通过强化而来,没有生而乐观或生而悲观,

先天的预设机制,你有通往乐观的系统,也有通往悲观的系统

后天的自我学习与环境塑造,才让人最终导向乐观还是悲观

面对永恒的死亡困境,是乐观还是悲观,这是时间观念造成的

因为时间上的残留,也就是记忆,产生了比较,比较就是悲喜的种子

而面对时间的无情流逝,人们如何理解时间,才是悲喜烦恼滋生的根本

现在与过去比较,一定是悲观的,这也符合基本的事实和最朴素的直觉,

毕竟人就是活在重重困难之下,每一个已经过去的记忆,都在提示,这个“现在”是痛苦的,即便不是,也谈不上是快乐的

现在与未来比较,无论比较结果如何,都是具有吸引力的

其实可以说是现实的扭曲力,或者归结于信仰,世俗大家口头说的“画饼”

系统化描述未来是最大的吸引力,比如宗教或者主义

这些系统化的描述,有天堂地狱的两级,也符合人们的认知直觉,觉得要么处境更坏要么处境更差

由此达成很多约定,诸如好人去天堂,坏人下地狱,什么样的人是好人,什么样的人是坏人

目的都是构建一个终极乐观的可能性,并因此来规范当下的行为

只要我按照这些约定去做,无论我今天遭受怎样的绝境,终究会获得终极乐观,甚至能够从中体会出乐观,把构建的虚拟乐观穿越至当前

但是,这些对未来进行重构的力量,基于一个假设,是当下的挣扎对当下处境的改变微乎其微

换句话讲,只有在困顿或者发展缓慢的当下,远方虚拟的终极乐观才能生效,反正世界变化发展缓慢,数十年生命里,能改变的事情很少,还不如为了那个虚假的未来世界,多多遵守一些“约定”,这样还能有一种获得终极乐观的可能

但是,这种基本假设正在消失

第一,世界的变幻,当下的改变,情景的流转,思绪的起心动念,变得与往日的人类历史不同

短视频、流媒体等信息渠道对社会的注意力进行了重构,没有什么不变的,是最大的定数

第二,人的寿命得以延长,在有效的生命里,可以改变的东西更多

所以,远方的虚拟的未来世界,吸引力也正在消融

因为科学的力量,通过不断改进的假说,确确实实改变了世界的样貌

因为已经有了切切实实的改变,那么未来也会发生这样的改变

所以,科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乐观

相信科学,利用科学,甚至参与科学,才是获得乐观的最佳法宝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