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穷
花园省的操作,放到整个市场中都是炸裂的存在。
前脚3月30日,全村的希望茅台刚向市场发了个喜报,营收利润双增长;
后脚4月12日,村长就向市场报了个丧,地主家真没余粮了,兜里是一滴也不剩。
起因是花园省官方发了个文,省发展研究中心在先后调查花园省各地债务情况后,发现仅靠自身能力已无法化债,难以自救,因此希望上级部门能给予智力支持,帮他们想想办法。
当事省债务问题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但官方自曝债务问题,公开求救,这还是头回见。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这不怕开水烫的架势,确实需要勇气。
对于当地来说,公开承认,直接摊牌,这本身没什么毛病,如果非要自己扛,自己担,那反倒够呛。当地的债务问题并不是什么新闻,基建过于超前,透支了部分未来,当初用钱太狠,产生的收益又不足以覆盖成本,加之三年口罩,就变成了个老大难。但藏着掖着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现在来捅破这层窗户纸,反倒有利于推进化债进程。
这不,4月14日上面果汁委就来人和花园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帮助想办法解决债务问题,给资源帮化债,提供政策支持。
接着,4月18日花园省又和信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表示要进一步务实合作。
信达作为中Y金融企业,主业就是不良资产经营,围绕问题资产投资和问题机构的救助,一般不轻易出手,出手一般就是有待处置的标的。按之前和其他地方战略合作协议来看,通常是通过收购当地存量债务,以低息来置换高息,降低负债成本,而地方则是提供资产来做抵押或者质押。
虽说具体方案还没有出来,但当地的化债确实又推进了一步。整场戏看完,先哭穷,哭完之后,再来智力扶持您,这样就通顺多了。
所以哭不是目的,要钱才是目的,但要钱又不能明着要,只能换个方向,要政策扶持。毕竟老早上面就反复强调坚持不救助原则,不兜底,谁家的孩子谁抱走,这时候公开来要钱不是打脸吗?
显然当事人也知道这点,因此只能曲线救G,来要“智力扶持”,所以这次出面的不是CZ部,而是果汁委,不兜底的原则保住了,事情也给商量了。
这种操作,也许就叫“破釜沉舟、能屈能伸”吧,其它难兄难弟只能干瞪眼,感叹原来还能这样操作。
其实从多次的案例来看,会哭的孩子是真有奶喝,不会哭的,您就只能埋头苦干。不管在什么时候,防范系统性风险都是放在第一位的,为避免一个孩子哭,引起其他孩子跟着哭,就只能给第一个一点甜头,先安抚住,之后再慢慢解决。
毕竟在金融体系中,最怕的就是滚雪球似的出风险,尤其是作为地方债务最大债主的地方性银行,和当地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要是引发连锁反应,信任出现问题,那就不是用钱能搞定的事了。
除此之外,现在处于经济复苏的关键时期,上面在喊搞钱搞经济,一季度还交了4.5%增速的答卷,现在正是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时候,眼看着信心逐渐回暖,消费也有了起色。这个时候有人来砸场子,为照顾复苏大计,上面也只能咬咬牙,万事好商量了。
所以先有花园省哭穷要智力支持,然后才有上面给政策支持,只有他敢哭或者不得不哭,才借来了外力。尽管是摊牌了,但对当地的化债来说,并不算一个坏消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分钱难倒英雄汉,都挺不容易。其实从长期来看,不管怎么发展都很难做到十全十美,又想要经济发展快,基础配套设施完善,又想要地方负债低,房价低,确实很难做到尽善尽美,各地不管是先天条件还是后天努力,都存在区别。
现在我们已经跨过了高速发展的阶段,之前的高增长可能掩盖掉部分风险,但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后,对于投资人来说,越往后可能越需要降低对收益的预期,择优而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