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沙漠公路旅行:关于民丰、尼雅河、和田玉、捡石头的游记
继续新疆自驾游记。
友情提示:我的游记是“连续剧”,与之前的文章连起来看,感受会更完整。
在上期游记中咱们提到,这一次新疆沙漠公路自驾游的过程中,从和田过民丰县到塔克拉玛干的一路上,有几个意外的小“收获”。其中就包括一条叫作“尼雅河”的古老河道。我们从和田开车至民丰时刚好路过这里,当时河水全部干枯,隔着老远就看到漫滩的石头,目光所及之处全是漂亮的碎矿石,太阳光一照,反着各种颜色的光。
今天的文章继续分享:和田、民丰、尼雅河与石头。
世界各地出土的文物显示,中国和田的玉石在国际贸易市场上流通的时间要早于中国的丝绸,久负盛名,甚至学术界有这么一个说法:在丝绸之路兴起之前,还有一条“玉石之路”存在,所以和田之旅对很多旅行者来说也是一场“玉石之旅”。
和田地区的河水盛产各种各样的玉石,它们沿着雪山融水之道,一路冲洗,圆润至此。旱季水退,河床里星星点点全是石头。“乾坤有精物,至宝无文章。”前人将玉视作天地的精华,古代帝王无不以玉为佩、以玉为印。
而“和田玉”是典型的地壳运动和板块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岩石,只是,这种岩石它是被岩浆“盘”过的。特殊的压力和温度给了它特殊的行程环境,再加上新疆的气候本身就特殊,最终,那些岩石就有条件“修炼”成为了珍贵的玉石。
中国古代有一个久负盛名且颇具传奇色彩的帝王“穆天子”,他在公元前十世纪左右曾有过西行的经历,在关于他的《穆天子传》中有这样的描述:“天子……宿于昆仑之阿……舍于朱泽……朱泽之人乃献白玉石”;
《史记》中关于于阗(和田)的叙述是这样的:“其东水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多玉石”;
新疆社会科学院出版的书籍《中亚蒙兀儿史-拉失德史》中有段记录提到:于阗境内有哈喇哈什与乌陇哈什两条河,盛产稀世玉石。
这里的“朱泽”、“盐泽”、“哈喇哈什”、“乌陇哈什”等词汇,所指的就是和田境内的喀拉喀什河与玉龙喀什河。古书的记录加上考古学家的研究,带给我们超出常人认知之外的真相:和田的玉石早在数千年前就已被古人视作“绝世珍宝”,且于公元前就传入了中原。
图为:旱季的和田河道,好多石头。明代的时候有欧洲传教士东行路过于阗,之后也著书说,(和田)玉分两种,一种出自山中人工开采,呈片状,未经岁月洗礼与雪水冲刷,其形多为后天加工;另一种则质地优良,且它们无一例外都产自距离都城不远的于阗(各条)河中……
所以说嘛,人工干预的精华之物永远都干不过天赐的纯然之品,所以和田人世代执着于“捞珠”。到现在为止,玉龙喀什河依然每天都有人可以淘到珍宝。
图为:和田玉龙喀什河里捡石头的人。我第二次去和田时,恰逢汛期之后,玉龙喀什河已入缓流之季,积水清澈,看到午后的河道中聚来三三两两的寻宝人,我就在大桥边儿上随手一拍,把他们记录了下来。
图为:新疆废弃古河道里的彩色石头。总之吧,有兴趣的小伙伴如果路过和田的河,倒也不妨捡上一它波(记得遵守当地规则、注意人身安全,水旺的话就别下去冒险了,命重要),也算是一种旅行体验吧。
此外,尼雅河是一条历史极其悠久的河,考古学家曾在其两岸、上游和多个支流处采集到属于旧石器时代的石制工具,有狩猎用的六面体石球,还有钻木取火的小板板,带着很多洞洞……但秦汉以前的于阗鲜有文字记录,也不知道消失于晋代的尼雅人此前究竟在这里住了多久,汉朝之前,他们的生活到底是个啥样子……
新疆旅行还在继续,下一篇文章预告:一片墓地。记得关注我,记得来看。
我是大红姐姐,有声电台旅游频道主播,职业旅行玩家,专注小众玩法,分享冷门目的地。旅行不是一种态度,而是生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