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唯一值得恐惧的,是恐惧本身
4月4日收到研招网录取通知的时候,我知道我的考研之旅到此结束了,那天,我哭了。有些不敢相信,很感谢自己这一路的坚持和勇敢。
很多时候,我们是被恐惧打败的。
在最初决定考研的时候,很不自信,担心自己考不上,连一所211院校都不敢报,万般纠结,最终选择了一所双一流院校。
不得不说,“考研”这两个字带给我的心理压力远远大于考研本身,沉重得让我喘不过气。
我还记得暑假的时候,和室友一起租房学习,因为饮食生活不太健康,生了病,家人让我回家住几天,我没敢回去,怕自己学不完那几本书。暑假有考研班半个月的集训,1个月的自习时间,我给自己定下了每天的任务,那时觉得时间在倒数,每个小时都是非常宝贵的,暑假大概每天保持12-13小时的学习时间,丝毫不敢懈怠。
开学后,我发现自己以前学过的内容忘记了许多,看着时间一天天倒数,内心依旧很焦灼,我是一个容易焦虑的人,我的原则是“做最坏的打算,做最好的准备”。硬着头皮一点点地看书,两遍,三遍,做题……12月份的时候,我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复习,加上学校其他一些事情,我的节奏更加混乱了,就那样,熬到了考试。23号专业课考试结束,我发现自己忘记了很多非常简单的知识点,很多题目本可以答上来的,但都丢了分。
初试结束后是漫长的等待,没心思复习,因为压根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进复试。等完成绩等国家线,等完国家线等复试线。
我的分数不高不低,大概是那种一志愿不足,调剂有余的水平,差几分没进复试,走了调剂系统。调剂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有种被全世界抛弃的感觉。尽管我的调剂过程还算顺利,从出复试线到调剂成功只有10天,但依旧不想再经历一次。那其中的纠结,等待,未知,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懂。
以我的成绩,校内调剂专硕是稳妥的,但我依旧冒险报了另一个我很想去的学院的调剂,也是属于校内调剂,我不知道这个学院会不会和专硕调剂复试时间冲突,但是真的很想去,我决定大胆一次。凭着英语成绩的优势,我进了复试,在复试名单出来之前,我买好机票,找了合租的同学,定了酒店,但是,那晚复试名单出来之后,我觉得自己大概是九死一生了,11进3,希望渺茫。幸好机票和酒店都不能退,否则我真要考虑一下要不要参加复试。
就那样战战兢兢地出发了,飞到学校所在城市的当晚,收到了专硕调剂复试的短信通知,时间刚好错开,真是万幸。
最终我参加了两个复试,都在一志愿学校,不同的学院。更庆幸的是,我的第一个面试,11进3的那个学院,实际只去了6个人,我排名在第二,录取的几率大大提升。面试结束后的中午,有老师短信祝贺我,说我面试表现不错。心里才踏实一些。参加完第二场面试的当天,我在火车站准备返校的时候,收到了心仪学院的待录取通知。
恐惧会让人退缩,让人放弃。如果让我给后来人一些建议,我大概会说:考研并不可怕,也别把对手想象得太强大。如果问我,考研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我会说:无所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