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不写就出局想法简友广场

从《我在春秋遇到的人和神》中的感悟

2025-08-23  本文已影响0人  Sencer

今天听了一本书,书名叫《我在春秋中遇到的人和神》。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既有趣又很有深度。通过作者的讲解,我了解了他写书的初衷,以及他对《春秋》的理解。听完后,我对《春秋》也有了更多认识,明白了为什么会有“《春秋》出,贼子惧”这样的说法。

比如,《春秋》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史书,讲述了许多塑造我们做人做事底色的故事。可以说,后来的很多历史书都以《春秋》为参考。书中首先提到一个我们中学时学过的故事——郑伯克段于鄢。以前觉得这个故事没什么特别,就是国君在母亲偏袒下,对弟弟一再忍让,最后把弟弟赶到外地,母亲也被囚禁,并放出狠话,今生不再相见,再见时必是黄泉相见。这个故事还有后续,郑庄公最后和母亲相见时,挖了地道,按照当时的约定“黄泉相见”。

可以看到,一个君王说的话必须算数,但在纲常伦理面前,还是要有回旋的余地,这也是伦理和道德建立的基础。正因为有了这样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才构成了我们社会的基础。这种基础其实是一种共识,大家才能在同一个叙事中生活。

如果没有这样的共识,矛盾就会频繁发生。如果大家都不认同这些价值观,只按照江湖的逻辑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么在共同生活的环境中,彼此不认同的人自然会尽量远离,去寻找认同自己的群体。

就像我们常说的,我们都是在长江、黄河的滋养下成长起来的。正因为有了“同饮一江水”这样的共识,大家之间才形成了一种默契。

写这篇读后感时,我也有类似的感受。这种亲切感让我对读书、学习历史有了新的认识。历史虽然是无数人共同书写的,但我们今天的人,应该如何看待这些历史?这些历史对我们当下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当我们面对历史中的那些人物时,应该如何与他们“对话”?这些都是作为当代人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历史上,他们做过的那些事,当然不可否认,有好人也有坏人。但“好人”和“坏人”并不是简单的对立,也不是刻板印象。更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好人的多样性,以及坏人的多样性。

比如“赵盾弑君”这个故事,它的时间线其实很长,发生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其中有很多故事。当赵盾成为顾命大臣时,他为什么不选择夷吾,而是选择了远在秦国的一个流亡皇叔?如果我们能以第一视角重新看待这件事,可能会有一些新的认识。这种新的认识,就像我们每天看到的国际新闻报道一样,觉得世界很复杂、很混乱。但如果回到当事人本身,可以想象赵盾在面对当时局面时,是如何做出选择的。面对强敌环伺的环境,立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为皇帝,即便有先王的遗命,赵盾为了本国的将来考虑,也要选一个能立得住的人当皇帝。

后来的故事发展也非常戏剧化。由于孤儿寡母的拼死抗争,赵盾改变了主意。即使是他亲自选定的人即将接管皇位,赵盾也不惜撕破脸皮将其赶回去。这些戏剧性的转变,其实也是基于常理之上的选择。

其实,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类似的情况。

比如在生活中遇到排挤或打压时,如果我们能像郑伯那样稳住心态,守住自己的基本盘,并在适当时机果断行动,也许就能积蓄力量,最终有所成就。当然,现实和理想之间往往存在差距,内心的想法与实际行动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什么时候坚持、为什么坚持,或者什么时候选择妥协,都需要权衡。

这些坚持与妥协的选择,更多是基于道义。什么是“道义”?就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义。认清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明确目标。达成目标的过程,可能是每个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须经历的,也需要在某一时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事实上,我们之所以成为今天的自己,是由许多因素和选择共同决定的。那些曾经的经历和选择,最终塑造了现在的我们。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今天也终将成为历史。回头看时会发现,那些经历和选择正是我们成长的见证。每一个选择背后都有清晰的动机,如果动机不堪,最终的结果也会不堪;反之,如果动机纯正,结果也会纯正。想要什么样的结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自己的历史由自己书写,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也取决于每天所做的事情。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