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2
2018-08-13 本文已影响14人
Vidya程莹
脑子里空空的,但我还是坚持在接下来的15分钟厮守屏幕。
最近迷上了是枝裕和的电影,有些画面就是在我脑中闪回。
早上5点就醒了,想到以后可以用电影里面的情节来讲萨提亚的课程。
《三块广告牌》女主指责型,发生事故,必须要找个人来怪,明知不是警察局长的错,必须要抓住这个替罪羊。
对于母亲失去子女,如果没有人可以怪,是非常残酷的。《步履不停》里的妈妈也说了同样的话。
这样的电影画面也很容易对应现实生活家庭里的母亲,指责型的妈妈,忽略他人的。“我都是为了你好”,实际上是没有他人的,他人的感受和想法完全没有进入她的频道,母亲在意的只是,我是不是在做一个好母亲。有一天,没有人可以说我失职,因为我已经做了所有当妈应该做的事。
《三块广告牌》警察局长是超理智型,他在意的只有事件,案子如何进展,陪女儿玩也不忘讲道理。他的身体是僵硬的,双手交叉在胸口,在思考是事情对不对。而当他对女主说出,自己得了绝症,需要博得女主同情时,此时用了讨好的沟通模式,可也不奏效,显然女主不买账。与女主约会的小个人,也是讨好型,他为女主做假口供,只为和女主约会。最终也在餐桌上,讨好不成,立马指责起对方来。
最终在影片结束时,废柴警察和女主相约去干掉那个可能的强奸犯时,终于上演了一致性沟通。当废柴问,我们真的要去干掉他吗?女主说,我也不确定。一致性沟通时,一定是用我信息来表达的。
如果此时女主回答,“你去我就去。”忽略自我,变讨好型。
女生若嗔怒,“不是你要去的嘛”。忽略他人,变指责型。
女主只想伸张正义,“他杀人就应该偿命”。忽略人,变超理智。
女主不想面对,“今天阳光不错。”忽略自我、他人、情景,变成打岔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