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愈写作散文

再次相逢花落时

2018-09-05  本文已影响31人  心语花香
留住的不只是美好,还有我的私心

  “弗洛姆将人逐渐从原始状态脱离的过程叫作“个体化”,并认为个体化一方面使人获得越来越多的自由,同时也使人远离了“原始关联”,因而会产生不安和孤独感。体验自由与感到孤独是个体化过程的两个方面,自由越多,人生的无意义感和无权力感就会越强烈。为了克服孤独,就会逃避自由。”

  无法形容当年读到这个观点时的震撼。那时我就想到:人不但逃避自由,也会逃避成长,毕竟一切成长都是为了更加自由!读到这些句子的时候,发现自己似乎是个热爱自由的人。类似情况很多,比如:出去游玩的时候,没人走的难走的小路往往引起我强烈的兴趣。做事情的时候总是喜欢挑战那些别人认为棘手的事情。别人喜欢结伴,我却偏偏喜欢独处,喜欢独自看书,独自散步,独自做事情有一种说不出的自在的感觉。对于与人相处,一直以来都有点为难,我并不讨厌与谁相处,主要是无论与谁在一起总觉得累,觉得对自己是一种束缚,因为毕竟要顾及别人的感受,而我在这方面是非常迟钝的。以上种种,对自由的热爱和本能的对困难的逃避经常让我处于纠结之中。

    老师的文章中说,和自己不喜欢的人相处,可以成长。我想这成长首先来自接纳,主动选择和对方相处的前提,就是已经认可了对方的存在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和他们相处就像和我们自己的缺点相处一样,既有批判也有包容。包容对方的同时也包容自己的不愉快。允许自己的不愉快情绪的产生,并有意识的客观觉察情绪起伏,也是一种成长。

    确切地讲,看了弗洛姆的句子,我第一时间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我比较怕见的一个人。我对他有着诸多的怨怼。起初相识的那一刻我其实非常喜欢他的。说不清是为什么,他的体态、说话的语气、表情动作等等,整个人透着一种气质。看似随意却进退有矩,非常和善却自有威仪。我的表现是漫不经心的,甚至可以说是有点不屑的。现在想来,我似乎是心里越在乎什么,表面上表现的越不在意。以后的相处也是这样,一方面我似乎总是在寻找机会出现在他的视线里,另一方面,我的每次出现都是那种漫不经心,不把他放在眼里的状态。我想我给他的印象大约也是特立独行或与众不同的。他也是很自命不凡的那种,根本没把一个小女人放在眼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次又一次的冲突。我们逐渐发现彼此的见解有许多都是一致的。他也开始有意识地放下傲气和我相处。我也很高兴地和他合作。可是有一次,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居然没有帮我。我心里说不出的失望。接着第二次,第三次,什么事都是以他为中心。我越来越觉得他的热情不过是对我的利用。他有事找我帮忙的时候那么理直气壮,我有事找他帮忙却是百般为难。这样的相处太不公平,然后我就有意地疏远了他。他是非常敏感的,也有意地疏远了我。最后一次因为工作上的事情交流的时候,他已经只谈个人利益,完全不在意我的感觉了。或者说,我更清楚地看到,他从来都是把个人利益得失看得很重的人。利益面前无亲友,再不相逢亦无妨。

  又一个非常自私的人从我的视线里消失本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可是现在再次回忆,却发现跟他在一起最吃亏的同时,自己也是成长最快,收获最多。老师说,不愿意见的创造机会去见见。见面的勇气我还是有的。可是我该以怎样的心情再和他相见呢?最大的可能就是笑着说:嗨,您好!谢谢您,再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