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独赢谈写作今日看点

一篇《黄英》,蒲松龄要说什么?

2017-04-10  本文已影响872人  待好风

 蒲松龄一篇《黄英》实为陶潜正名。

蒲公谦逊,耗尽毕生心血写出一部《聊斋志异》,却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自己不过在书斋中记述一些怪异之事。志怪乃六朝之风,他选用这一形式,手法却大大不同。鲁迅评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这句话我们不能误解为,蒲松龄创作了这么一部厚厚的短篇小说集,目的仅仅在于“志怪”。鲁迅先生的意思是说,蒲松龄采用唐传奇的写法、以志怪小说的形式来反映社会情态与思想感情。何况《聊斋自志》中蒲松龄自己就把这本书称作“孤愤之书”,还说“寄托如此,亦足悲矣”,渴望被理解的悲切之心可以想见。弄清这点之后,我就不敢把这沉甸甸的巨著当做故事书来随意去读了。

《聊斋志异》近五百篇,《黄英》这篇说不上起眼,只是瞥见了“渊明”二字,我才仔仔细细地读过这篇,的确是个神奇诡异的故事,既讲人也说菊。

爱菊书生马子才访菊途中结识黄英姐弟(菊精,姓陶),因菊结谊,马生便邀请姐弟俩到家中居住。陶为马治菊,枯凋者亦能起死回生,马甚喜,两家过从甚密。陶氏清贫,马生亦不富有,念依附马生不是长久之计,陶提出卖菊谋生,遭到马生鄙薄并斥之“有辱黄花”。陶拾取马生拔除的残枝劣根进行培植,种出满院茂盛的鲜花,争购者络绎不绝,陶家日富。马生迂腐固执,家境每况愈下,不久又丧亲妻,续娶黄英后才得以过上原来衣食不缺的生活。他本来就对陶卖菊的行为颇有微词,如今又为自己“吃软饭”耿耿于怀,闹着分居,可又终归离不开黄英,方才和好如初。

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呢?不过就是菊花和爱菊之人,作者无一字评说,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思想倾向。那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呢?有人说他是要批评那种脱离现实、自命清高、安贫乐命的人,这有一定道理,毕竟从马生的言行中我们能看出明显的讽刺。例如,他鄙薄陶卖菊时说的话:“仆以君风流高士,当能安贫,今作是论,则以东篱为市井,有辱黄花矣”;又如,马生与黄英结合后,靠黄英卖菊挣得的钱财过活,心内不安,做出了一家分开记账、进而与妻子分居的可笑行为,还说道:“仆三十年清德,为 卿所累。今视息人间,徒依裙带而食,真无一毫丈夫气矣。人皆祝富,我但祝穷耳”。这无不反映出他的迂腐、教条,他自以为高洁,实则庸俗之流。

私下以为蒲松龄是借马生之口揭露那一大批号称“崇陶”、“学陶”之人的虚伪、鄙俗。自从陶渊明以高洁闻名之后,无论是文人骚客还是王侯将相,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看向这位爱菊的五柳先生。陶渊明确有伟大之处,否则不会有引来千年追慕,何况还都是名人大家。到蒲松龄生活的年代,陶渊明那些出名的“粉丝”肯定是能列出一本书来了。这个时候,蒲松龄定然能看出这众多的崇陶者中不乏虚伪做作之辈,这些人中一定有部分“假名士”,故作爱菊之态,张口闭口说陶,以为如此就能沾了陶渊明的高洁之气;另有一部分或许没这么卑鄙,他们可能只是愚钝了一些、迂腐了一些,不明白陶渊明精神的真正所在,以为爱菊就是爱陶,以为安贫就是学陶,打着陶渊明的旗号做着愚蠢的自己。如果说前一类人令人反感,那后一种人实实在在是败坏了陶渊明的名声。常常就是这帮愚昧的拥陶、护陶者对陶渊明“痴心的爱”,让无数人把陶渊明误解为一个迂腐地守着农田,整日采菊自赏而不思进取的穷酸文人,你说这难道不可恶吗?

爱菊护菊本身无过,千里访菊是痴情而无可厚非,蒲松龄自己也种菊,还自制“蜜饯菊桑茶”,为了访求适宜制茶的菊种,他更是踏遍济南城,还写下一首《七律》记述此事。除了用作制茶,蒲松龄更欣赏菊花“枯而不落,萎而不凋”的精神。马生的爱菊是蒲公所肯定的,但他那浅薄鄙陋的想法是蒲公所驳斥的。那蒲公是持有怎样的看法呢?这就得从被姓“陶”的黄英姐弟身上来看了。

遭马子才鄙薄后,陶生笑着说:““自食其力不为贪,贩花为业不为俗。人固不可苟求富,然亦不必务求贫也”,大概蒲公认为,菊花可贵在精神不在驱壳,爱菊不等于把菊花高高供奉起来;人的高尚在德行不在贫富,做人可以安贫而不应当求贫。黄英亦曾辩解:“妾非贪鄙,但不少致丰盈,遂令千载下人,谓渊明贫贱骨,百世不能发迹,故聊为我家彭泽解嘲耳”。这里就已经显而易见了,非是黄英为渊明而辩,实则蒲公有意为渊明正名。我们怎么介绍陶渊明呢,没办法不提“安贫”一词,千年评说,不少人就骂渊明“贫贱骨”,以为他软弱无能,蒲松龄在这里大概想说,渊明并非刻意求贫以自命清高,只是世道污浊,与其同流合污,不如安贫守志,这才是陶渊明精神真正可贵的地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