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反思=专业发展

2019-08-10  本文已影响0人  滴水湖畔

实践+反思=专业发展

——读《指向自我的反思:一项优秀班主任认知实验研究》有感(第1稿)

初读《指向自我的反思:一项优秀班主任认知实验研究》,首先,感觉文章挺短小的,只选取了3个老师做样本进行调研,是否具有科学性?其次,对一位优秀教师的深度访谈,深度何以见得?第三,反思应该做怎样的反思?认知实验是一种怎样的实验?带着众多疑问,开始了我的再读之旅。

再读此文,有了“内省外照”的真实感和“自我反思”的认同感。

首先,关注课题和作者。本文为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教师教育研究中心2016年度立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小学班主任成长路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班主任的成长路径有哪些?班主任的核心素养是什么?班主任专业素养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的原因何在?出于对该课题研究的好奇,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追问。刘永存,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法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德育、班级管理与班主任专业成长。专门研究班主任专业成长的专家,他们目前的研究方向是什么?关注热点是什么?班主任专业素养研究需要怎样的方法论指导?又是一连串的问题,期待在不断的阅读中找到相应的解答。

其次,关注文章结构。此文结构清晰,分为“前期研究过程”“实验结果呈现”“基于深度访谈的进一步分析”“结论与反思”四个部分。我经常会为自己无法整体架构论文而抓耳挠腮,往往有了框架之后就可以按部就班,由点及面,由浅入深,由实践上升理论、再由理论回归实践进行多角度论证。刘教授循序渐进的演绎归纳法未尝不是一种值得借鉴的论文写作方式。

刘教授以课题研究的前后次序,对接受问卷调查的863名中小学班主任针对“学生越来越难管”“家长越来越难对付”“班级越来越难带”的现象进行归因,大致分五类:①负担过重,尤其是安全压力大; ②学校支持体系缺乏,只知道压担子,不知道分担子; ③不同阶层家长的需求差异导致单一化的唯分数导向的教育失灵,班主任应对乏力;④ 学生越来越顽皮,玩的新花样也越来越多,他们的世界里充满了班主任无法洞悉的未知,这让班主任很有恐惧感;⑤班主任常年忙于班级琐事,没有条件进修,能力跟不上。再请参与认知实验研究的3位老师针对这五个方面分别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概括,就产生了认知实验研究中的五个变量。它们分别是:班主任负担过重、学校支持体系缺乏、家长需求差异、学生个性差异、班主任能力不足等。再请3位老师对归因中的五个变量进行逻辑化,用图示的方式描述这五类归因的内在交互和影响机制。

如果让我对以上变量进行逻辑化的话,我会用以下图示:

之所以用这样的图示,是因为学校的支持系统是否完备,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工作压力大小。所以,现代教育提出了“顶层设计”的管理理念,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明确之后,需要各岗位、各部门的分工合作机制的建立,减少任务叠加的资源浪费,减少疲于应付的能量浪费,减少工作效率的少慢差费, 激活生命本身的协调力、创造性和求生欲。班主任的工作压力过大,势必会影响工作的热情,降低工作的效率,也无暇去研究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由于能力的不足,会导致家长的多元需求得不到满足,家校合作中的信任感缺失,会导致学生越来越调皮,越来越难管教,长此以往,恶性循环的结果是学生、家长、教师、学校多方利益受损。而止损的首要因素不是寄希望于学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改善,而是班主任能从自身出发,通过自身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提高和改善,以不变应万变,管理班级日常,打造班级文化,开展班级活动,创建班级特色。让教育在班级日常生活中真实发生,让班级成为学生日常生活、学习活动、精神成长的生命能量场。

第三,关注关键词。

正如第一次听说会议综述、回溯研究、田野研究、多维视野等学术用语新名词一样,第一次听说认知实验还是相当好奇的。

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即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

认知,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习惯上将认知与情感、意志相对应。认知也称之为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

思维是客观事物的一般属性和内在联系在人们头脑中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它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一般规律。并且,通过语言活动,人们把自己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成果与别人进行交流,接受别人的经验。另外,人们还具有想象的活动,这是凭借在头脑中保存的具体形象来进行的。

刘教授以三位老师对班主任专业的认知,分析出优秀教师和普通教师的区别在于:优秀班主任的反思是指向“我”的,指出“我”的可为、可提升以及现实的可应对。背后所蕴藏的教育姿态是积极、富有能量的。而普通班主任的反思是指向“外部的”,承认“我”的无可奈何,“想为而无法为”,归咎为现实的残酷性及“我”的弱势和“被迫顺应”的无奈,其教育姿态是消极、无力的。

(1)对生态工作的认知:承认事实,接受挑战

一个班级总有几个让人操心的学生,也总有几件让人烦心的事情。现在的学生很难教吗?也不全然是这样。不同区域、不同阶段、不同群体,教育管理各有各的难处。二十年前做班主任,学生不太重视学习,辍学现象普遍,班主任需要上门做学生及家长的思想工作,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育之以爱。十年前做班主任,家长把孩子的分数看得很重,社会上唯分论现象普遍,班主任就像带着镣铐跳舞的机器人一样,要想落实自己建班育人的想法很难。现在做班主任,学生个性化差异明显,班主任无法满足每一个孩子“私人定制”的内心需求。就像班内某个孩子所说,老师,你要感谢我。我说,为什么?他说,是我让你变得越来越智慧啊。我恍然大悟,原来学生是来“拯救”老师的。如果不懂反思,不多问几个为什么,不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怎么可能会有班主任的专业成长和发展呢?看来,我真的要好好谢谢这个孩子!是他启发了我的智慧,点亮了我的心灯,照亮了我的前程。

这可能就跟文中提到的“我们不能用传统的经验‘一劳永逸’地处理发展着的事物”“身边的困难和外部的压力是一个非常好的成长刺激物”“理解,是应对家长多元期待和学生多种个性的基础;有了理解,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沟通”“接受现实——面对挑战——享受成长”等自我反思不谋而合。

(2)对学校工作支持体系的态度:要改善,不指望

回想起前一阵子,本文作者在华师大为全国不同地区的班主任骨干培训班做交流分享的过程中,有老师提出,学生身上存在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开展活动的过程中碰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似乎班主任就是孤军奋战,奋斗在教育的最前线。班主任群体的亚健康状态比较普遍,常常会伴有焦虑,甚至失眠等。

学校工作支持体系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在此不赘述深究。本文作者供职过五所学校,走访过多所名校,总体感觉无论哪一所学校,都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和避免不了的劣势。无论教育资源、师资水平、学生生源,还是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都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

班主任自身要经常学会反思,工作是为谁而做?学生是为谁而教?如果这一切都正如于漪老师所说“选择了做教师,就选择了高尚”的话,就会接下去思考从“外驱力”到“内驱力”,从“实践型”到“理论型”,从“问题型”到“反思力”等,想清楚了这一些,就往往会变“被动”为“主动”,克服外在困难,寻求自身突破。

(3)应对班级经营挑战:由“管”到“引”,由“规制”到“合作”

2010年前,我比较相信:教育是一种管理艺术;2016年起,我比较相信:教育是一门合作艺术。这主要得益于华师大张春兰博士的启发。

2018年3月24日,我花了6小时“熬”出来的读后感《班级是一个迷你型的小社会》,发在“中国班主任研修学院”群里后,得到了文章的作者华师大在读博士张春兰老师的点赞,我诚惶诚恐,在博士面前总觉得自己腹中空空,浅陋无知,他们撰写的“教育本源的探索、教育现象的剖析、教育理论的变革”等深邃思想和深刻言论,每一字、每一句,在我看来都是需要仔细咀嚼、不断回味的。

我心怀忐忑地回言:不当之处,烦扰您多提宝贵意见!

张博士说:董老师过谦了!您的思考很深入,我要向您好好学习!

我越发忐忑了:谢谢鼓励,继续在阅读中找到“学思悟行”的契合。

张博士接着说:董老师好!我从您的文章中读到了一些思想,敬请指教。建设未来民主班级的思路:从有形的组织建设到无形的文化建设,再到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生态,最后到实现群体与个体协调发展的双重目标。

我受宠若惊,惊叹于张博士的涵渊:谢谢您,您让我知道了“我在想些什么”!这是我时而清晰、时而混沌的“痛处”!好厉害的“把脉”!

张博士继续“不吝华辞”:过奖了,董老师!这是您对我们的启发,很宝贵的思想呢!

……

当我们面对家长的多元需求,当我们面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我们唯有尊重他们的认识,尊重他们的想法,才能建立起互相信任、彼此依赖的合作关系。当班主任将自己还原成一个普通的存在,与学生、家长、科任老师组成一个“共同体”,通过共同体之间的自由联结、自主觉察、自在行为共同走向自我成长。

(4)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提升:反思既有经验,走向实践智慧

每一届学生都有每一届学生的不同,正所谓“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因此,不能用固有的知识和经验面对眼前的活生生的个体。从农村到城镇,从城镇到新城,每跨出一步,都要有适应环境、读懂学生、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开展工作的勇气和耐力。我现在所带的班级,来自高知家庭的孩子居多,孩子的智商普遍较高,他们见多识广、阅读量大,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待是既要身心健康,又要全面发展,还要精神愉悦。所以,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舒展解放、智慧得到挖掘提升、合作交往能力提高,对学习始终保持热情和好奇,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基。

反思是一个痛苦的过程,那是切开自己的伤口往里看,而不是往外看。如果我们只往外看,看到的就不是智慧,而是质疑。往里看的过程其实需要勇气,更需要毅力。

(5)自身心理建设的重要性认知:由“被动接受”到“主动享受”

以“2015年6月4日,在崇明县东门中学上的一堂市级主题教育展示课”为例,简析班主任对于自身心态把握的重要性。因为有市里的、区里的领导、专家、同行观摩听课,所以内心十分忐忑,凌晨两点还没有入睡。到了东门中学,我又紧张、又疲累,我的一位好朋友告诉我,不要担心什么,要享受整个过程。我好像突然被点醒了似的,既然我已经尽力了,我还在担心什么、奢望什么,就当这是一个舞台,我只管正常发挥就是了,其他的就交给平时积淀的班主任专业素养,和学生有良好的互动,和师生有眼神的交流,课堂上的预设生成能及时把握教育的契机。一堂课下来,竟卸去了我所有的精神负担。以后,不管怎样的场面,什么形式的活动,我都能坦然面对,自信发挥。

第四,关注此文的积极意义。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波斯纳在归纳优秀教师的成长路径时给出了一个“数理公式”:实践+反思=专业发展。他还指出,作为实践着的教师,从普通走向优秀的过程中,“反思”的意义和价值是决定性的。

然而,波斯纳并没有详细地对“反思”进行过跟踪研究,即优秀教师到底是如何反思的?普通教师难道从不反思?优秀教师和普通教师反思的最大差异在哪里?“反思”在波斯纳这里还有一个“未知的黑箱”,等待有人去探索,去揭秘。

也正是因为刘教授对“反思”有思考,才有了如今的认知实验研究、个案比较研究中的惊人发现。

结合昨天本文作者的阅读感受,反思自己的班主任专业成长的不同阶段,也有“和外界的联通”以及“向内心的求索”的必然过程,所以从普通教师到优秀教师,大抵是要经过“向外”到“向内”的认知变化过程的。

总而言之,我能从阅读中得到什么?延伸性的思考有哪些?我在“向内看”的时候,会有哪些“关注点”?这是我在第三轮专业阅读中的一点体会与收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