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的绽放需要泥土的滋养 ——听课所感

2023-06-01  本文已影响0人  板栗李子

鲜花的绽放需要泥土的滋养

——听课所感

今天去兄弟学校听了两堂课,两堂课的教学设计都可圈可点,教师整体素质也不错,但整体效果不尽人意,为何会这样呢?路边开放的鲜花激发了我的思考。

第一堂课授课内容为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学习游记,掌握游记的游踪,学习写景方法及写景的角度。这篇课文写景角度独特,文中充盈着作者细腻而丰富的情感。授课教师高老师熟悉教材,教学过程设计合理:视频导入后,检查预习,解决重点生字新词;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这一环节先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再设置了一个主问题:阅读课文,画出表示作者行踪的语句,思考文章是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并为学生搭建了支架:提示从文中找出表示时间或地点的词语;用句式“我来到......地方,看到......景物,身体有......反应,心情......”进行阐述,然后用表格引导学生梳理归纳。这样的教学设计围绕一个主问题展开,引导学生反反复复在文中行走,目标清晰,重点突出,为下节课的精读品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第二堂课授课内容为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文《表里的生物》,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思考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授课教师余老师课堂教学层次清晰,条理分明: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课题,教授生字新词;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设置了一个主问题:联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一环节为学生搭建了支架:先从文中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再想想该时间点发生了什么;最后梳理概括。

两堂课的教学设计都是第一课时:初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主问题突出,也有为学生搭建支架,按理课堂应该不会太差。可事实是,整个课堂一个“死气沉沉”,另一个“热闹非凡”,学生一节课结束,收获堪忧。

高老师的课堂有一个非常好的活动环节:围绕主问题思考,训练学生语言表达。本可以给足学生阅读、思考的时间,小组合作、展示,是一个能碰撞出“思想火花”的环节,可惜,高老师没有按照设计落实这一环节,而是直接指定同学展示。于是课堂就变成了“高老师与学生甲”或“高老师与学生乙”的“秘密”交流,其他学生“熟视无睹”、“自我沉醉”,课堂气氛也就可想而知了,学习效果令人担忧。

余老师的课堂气氛倒是极好。她先是教了单个字词的读音,再写法,然后多种方式读词语,再接着反复用“游戏”的方式辨认生字词的读音。六年级的学生,生字词教学耗时30分钟,学生积极性确实很高,可一堂课下来,学生有什么变化呢?那些浅表层的知识记忆能化作能力吗?同行的一个老师说她死死抓住了学生的心理,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课。我也只能微微一笑,“外行看得就是热闹”。这种“本末倒置”的教学终究会误人子弟。

可想好的教学设计还需落实。课堂上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放手,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思考的时间,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及相互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表达,让学生从愿意表达到善于表达。

我们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应根据课程标准及教材的要求确定,同时合理地安排每个环节的教学时间,以学生为主体,好的教学设计才能落到实处,提高课堂效果,充分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正像花儿,必须要有泥土的滋养,才能绽放出美丽!

    2023.6.2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