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成语知国学]《论语》成语集萃(5)

2020-02-05  本文已影响0人  浸善浸美

注:第一段为“原文”,第二段为“译文”,之后是“成语及释义”。

《论语·季氏》

夫颛(zhuān)臾(yú),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那颛臾,上代的君王曾让它主持蒙山的祭祀,况且又在鲁国境域之内,是鲁国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社稷之臣--春秋时附庸于大国的小国。也称身负国家重任的大臣。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

如果一个盲人有危险而不去扶持他,要摔倒了而不去搀扶他,那又何必要那个扶助的人呢?而且你说的话就是错误的,老虎和犀牛从笼中逃出,龟甲和美玉在匣中毁坏,这是谁的过失呢?

开柙出虎--原指负责看管的人未尽责任。后多比喻放纵坏人。

危而不持--原义为人即将跌倒而不搀扶,又指国有危急之事,不须外力扶助便能安然平息。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修治文德招他们来。他们来了,就让他们安心。

既来之,则安之--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zhuān)臾(yú),而在萧墙之内也。

如今仲由、冉求你们两人辅助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你们不能去招来;国家分崩离析,你们不能保全;反而要在境内使用兵力。恐怕季孙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君这里吧。

大动干戈--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比喻大费手脚;也指大打出手。

分崩离析--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祸起萧墙--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也比喻身边的人带来灾祸。

季孙之忧--内部的忧患。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nìng),损矣。

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守信义的人交朋友,与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当面奉承背后诋毁的人交朋友,与巧言善辩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和颜悦色--脸色和蔼喜悦。形容态度和善可亲。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君子有三种情况应该警戒:年轻的时候,血气尚未宁定,要警戒的是迷恋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正当旺盛,要警戒的是争强好斗;到了老年,血气衰弱,要警戒的是贪得无厌。

血气方刚--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盛。形容年轻人那种激进的进步热情。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学了然后知道的人是次一等;遇到困难而去学习的人又次一等;遇到困难还不学习,平民百姓就是这种最下等的了。

生而知之--一是指天生本能的知性,天赋。二是指通过生活的体验而获取知识。

《论语·阳货》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时光流逝,岁月不等人啊。

时不我待--时间不会等待我们,指要珍惜并充分利用时间。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只有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人是不能改变的。

下愚不移--下等的愚人,决不可能有所改变。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wǎn)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孔子来到武城,听到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牛刀呀?”

割鸡焉用牛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莞尔而笑--微笑的样子。

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zī)

但是,不是有真正坚硬的东西吗,那是磨也磨不薄的;不是有真正洁白的东西吗,那是染也染不黑的。

涅而不缁--比喻品格高尚,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

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一个人如果不学《周南》、《召南》,那就好像面对墙壁而站立着吧?

面墙而立--比喻不学之人,如面对墙壁而立,一无所见。

色厉而内荏(rěn),譬诸小人,其犹穿窬(yú)之盗也与?

外表严厉而内心怯弱的人,如果用小人作比喻,大概像那穿洞翻墙的小偷吧?

色厉内荏--形容外表强硬,内心虚弱。

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四处传播,这是道德所摒弃的。

道听途说--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他在没有得到职位的时候,担心得不到。当他得到职位以后,又担心失去职位。如果担心失去职位,那就会无所不用其极了。

患得患失--对于个人的利害得失斤斤计较。

无所不至--没有什么不去做,也指无处不到,还指没有什么没做到。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整日吃饱了饭,无处用心,难有出息呀!

饱食终日--整天吃饱饭,不动脑筋,不干什么正经事。

无所用心--没有地方用他的心。指不动脑筋,什么事情都不关心。

《论语·微子》

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如果按照邪道事奉人,那又何必要离开自己的父母之国呢?

父母之邦--祖国。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以往的已不可挽回,未来的还可以追补。

来者可追--过去的事已无法挽回,但是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赶上。

往者不谏,来者可追--过去的不能挽回弥补,未来的还是能赶得上的。后多用作鼓励之辞。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你这人四肢不劳动,五谷不能分辨,什么人是你的老师呀?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shǔ)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老人留子路到他家宿夜,杀鸡做饭给他吃,并让自己的两个儿子与子路相见。

范张鸡黍--比喻朋友之间情深义重。

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我则不同于这些人,我不是这样才可以,也不是这样就一定不可以。

无可无不可--没有什么是非这样不可的,也没有什么是非不这样不可的,只要合乎“义”即可。

《论语·子张》

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而能对道按本末顺序、有始有终贯通的,大概只有圣人了!

有始有终--有开头也有收尾,做事能坚持到底。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夏说:“做官而有余力便去学习,学习而有余力便去做官。”

学而优则仕--学习之余还有余力或者闲暇,就去做官(进一步推行仁义)。

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文王、武王之道并没有流失,就存在人世。贤者认识到它的大处,不贤者只知道它的枝节。没有一处不存有文王、武王之道。我的老师何处不能学习?又哪里有固定的传授之师呀?

文武之道--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国家的道理。

学无常师--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指凡有点学问、长处的人都是老师。

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

我老师的围墙高达数丈,不找到大门进入,就不能看到宗庙的华美和房舍的富丽。而能找到大门的人或许不多吧。

不得其门而入--比喻没有找到合适的途径。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他生而享有尊荣,死而令人哀痛,他怎么能够企及呢?

生荣死哀--活着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用以赞誉受人崇敬的死者。

《论语·尧曰》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复兴灭亡的国家,再续受封者断绝的后代,举用遗逸的人才,天下的百姓都会诚心归附了。

天下归心--获得全民的信任、支持。

兴灭继绝--复兴灭亡的国家,延续断绝的世代。也泛指使衰亡的事物重新兴起。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君子施惠于民而自己无所耗费,使唤百姓而百姓不怨恨,有意欲而无所贪求,安泰而不骄傲,威严而不凶猛。

惠而不费--给了别人好处,自己也没有什么损失。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根据百姓能够得到利益的具体所在而使他们得利,这不就是施惠于民而自己无所耗费吗?选择可以使唤百姓的时候而使唤他们,又有谁会怨恨呢?意欲仁道而达到仁道,又贪求什么呢?无论人多人少,无论势力大小,君子都不敢怠慢,这不就是安泰而不骄傲吗?君子衣冠整齐,仪容尊严,庄重的神情令人望见就生出敬畏之心,这不就是威严而不凶猛吗?

望而生畏--一见之下就产生了畏惧心理。形容人神态威严或事务艰难令人畏惧。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不先行教育就加杀戮叫做虐;不先告诫而要求立即成功叫做暴;政令下达后,前期懈怠,后突然限期紧迫叫做贼;同是给人财物,却锱铢必较,这是具体办事人员的做派。

不教而诛--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见成语知国学]《论语》成语集萃(5)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