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摇欲坠斗牛石,巴蜀分界龙多山

2023-11-10  本文已影响0人  简映竹

文  兰兰

图  綦走发现志愿者服务团

视频  天籁

一綦走发现文化志愿服务团七年66次(总第481次)活动总结:

綦走七年多来,走访过不少的山川古迹,探究过许多人文史实,常常折服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如近在咫尺綦江飞鹅石、江津香炉石,因其独特神奇而赋予一些神话与典故。

合川“斗牛石”,巴蜀分界“龙多山”早已名声在外,它们都有哪些独特之处或神奇的故事呢?

2023年11月5日(周日)早上6:00点,綦走一行驱车前往合川三庙镇和龙凤镇、潼南龙形镇目睹它们的奇异风采。

一、神奇斗牛石摇摇欲坠、捷足先登先睹为快

经过3小时20分钟的舟车劳顿到了起徒点,温暖的阳光普照大地,多山掩映的湖畔,蓝蓝的天空映照在清澈的湖面上泛起金色的涟漪,周边的树林倒影于湖中,湖畔上退耕还林的绿草坡,黄牛三宝正抬头瞩目于我们一行,好像打扰了她们一家的清闲环境,牛爸爸“哞......”的一声大叫起来。好一副温馨的田园画卷。

与另一个塆榜上,退林还耕,大块并小块的工事形成鲜明的对比。

海拔300米的小山,徒友们很快就上得山来,哇!好酷!

一墩头大颈小、头重脚轻、像外星人头盖的蘑菇石赫然眼前,徒友们来不及看路边的奇石介绍,纷纷走近奇石,手摸、登山杖量。

细细的观摩起来,红色砂岩像是亿万年前的海底沙石火山爆发后烧制而成,如今表面网状风化,已有起层脱落,徒手都可以掰下一小块。

上大下小,高4.3米,上墩呈不规则的球带方形,直径4.8米,体积约 35立方米。下墩圆柱体,直径0.7米,约2立方米。形态反差强烈。

更为奇特的是,两墩石头之间有明显的断层痕迹,像是大脑袋搁置于小脖子上,风一吹就可能掉下来一样。

听当地百姓说,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有乡民亲眼见他左右摇摆,震后却仍然稳如泰山,着实叫人啧啧称奇。

如此奇特的石头,为何起名“斗牛石”,而不叫蘑菇石或外星人头盖石呢?

原来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远古时代,天上来了一头烈牛,经常到龙多山上的庄稼地里吃庄稼,当地民众遭受烈牛之害。

一个名叫秦郎的年轻小伙为降伏烈牛,孤身一人就用绳子去套,居然将烈牛给套住了,栓在一棵大树上,神牛拼命挣扎,颈子却被绳子越勒越紧、越勒越小,烈牛见无法逃掉,情急之下就变成了一砣石头,于是当地人就叫它“斗牛石”。

友友们兴奋的在不同方位随拍、不同造型摆拍,留住这永恒的回忆,也或许不久的将来就会消失的奇迹。

感谢@搬螃蟹的引领,让我们一行又一次感受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位于白鹤湖畔的“斗牛石”啊,历经风霜雨雪,地壳板块挤压引起的地震,已使其摇摇欲坠,很可能成为远古的探索,欲前来目睹的情怀人士得抓紧赶快哦。

二、人文龙多山慢赏细品、古人智慧博大精深

横跨合川和潼南的龙多山,传说那里是古代巴蜀国的争夺地和分界线(巴蜀分界石尚存),山下有旧赤水县遗址。

相传西晋广汉仙人冯盖罗在山上炼丹,一日全家17人飞仙,唐后武则天称帝时曾“钦敕”山僧在山上建放生池。唐玄宗安史之乱后入川亦曾登临赏景。

一向关注史地人文的綦走发现文化服务志愿者,怎能错过这难得的周末出行机会,于是又驱车前往观摩探究。

大约50分钟的车程,正午12:00点綦走一行到达龙多山,首先进入眼帘的是龙多山千佛龛——

这座比大足宝顶石刻还要早320年,开凿于唐咸通五年(864年),高2.33米,宽9.1米,刻有浮雕跌坐佛像1128座。

每尊佛高约10公分,雕刻精细,形象生动。是重庆地区众多千佛龛造像中建造时间最早、保存最完好的一龛。

其左侧头戴盔甲八字络腮胡须(似蒙古骑士)的雕塑,旁有侍奉、随从、管家或军师(俯身倾听或紧锁额头)、手持宝刀护卫等,像是在商量家事、国事(军事)?道佛文化无缝融合,让綦走友友又一次刷清所见。

三重檐古佛殿佛龛,二重双凤朝阳在上,一重二龙抢宝在下。听说是因为武则天当皇帝,所以凤为尊在上,龙都屈居其二了。

两边塑有大腹便便的官人,手持高鞭却未能下鞭教育顽皮儿童,和躬身牵引小孩的温馨画面。还有牛羊、牡丹,莲蓬等牲畜花草。

四柱两联:“行时时之方便,作种种之阴功”,“飞阁留丹下临无地,层峦耸翠上出重霄”。

三尊皇后座驾式古佛,慈眉善目,双眼含情,微微泛光,两侧还各有一尊。听说是仿武则天真人头像雕塑,真是独具匠心,出神入化。

继续前走,手捧宝珠(非羽扇),头戴纶巾诸葛亮佛像也是惟妙惟肖。

双眉如月、双睛如星,一手或双手持佛珠,或双手自然下垂膝盖的观音菩萨,面带微笑、温柔慈祥。

右侧一龛,双手交扣抱右膝翘二郎腿的俏观音,相比之前綦走安岳看到的一脚高放于凳子,一脚平放地面,大小腿成90度的最美观音的豪放坐姿,多了些随意姿色。眼中所见,似乎超过綦走人的想象。

还有坐莲花蒲团戴印度头巾的千手观音,嘴唇圆润、双眼平视、和善可亲。

龛前柱子飞龙升天,刻痕深细,龙麟、龙爪,祥云,飞天都栩栩如生。

  满崖壁的题刻,如绍熙改元(1190年),绍兴丁已年(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淳熙丁酉年(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年)等时间落款题刻,有题诗、作联、叙事记功或赞山石之奇、险、俊、秀等文人墨客或官员所题,或邀约朋亲游玩留下墨迹,如绍熙改元(1190年)二月十六日的古赤水县公安局长到此一游题刻:“邑尉于宜之 义夫,拉表兄谯沂詠道 挈属 来游,弟有之侍行”,距今833年。用词随和平实,接近今人之口水话,但读来别有趣味儿。

一路观摩,一路烧脑,古代石刻题字,大多行草,魏碑书写,加上刻得高,有些也风化,徒友们都得仰头细看,连蒙带猜,一个个颈子都酸痛了,但都快乐着。

走过佛崖题刻,上到山顶,来到一脚踏三县——重庆合川、潼南,四川武胜交界。

那里也长满杂草,无界碑,应该只是一个绕时打卡点罢了。

往前下山,时间也是下午2:30分,徒友们又回到千佛龛天池处,说是天池,其实就是一口较大的岚丫田改成的方塘一样的池。因唐后武则天称帝时曾“钦敕”山僧在此山上建放生池而称天池。

走过天池的另一方,约10来分钟的水泥林荫小路,重庆市文保单位——龙多山摩崖造像及题刻醒目路边,原来龙多山还是市级文保,一向关注文保的綦走团,更是兴奋起来。

右前方有一老旧条石古城门,高3-5米,青石石阶缓陡而下约20米的山腰路边崖壁,雕塑有上大下小两排共计14尊佛或十八罗汉的雕塑,右下方有一7坐6站佛的长方体佛龛。

另有一坐一站小小佛雕塑于同一龛内,所有佛像都是神态各异,形象生动。

其旁的斗大刻字——飞仙泉,落款“浣尘作”。

@搬螃蟹大胆的推测为“挽起袖子洗去尘土而雕刻,或是将泉井清洗干净后才雕刻,意为飞仙泉绝对不可污染”。

正在维修的飞仙泉小庙旁支起很多钢管架子,一当地大哥说上面还有崖墓,即是和尚升天后火化藏骨灰的地方,还有龙多山的传说。

@搬螃蟹@微风轻轻@天籁@墨韵@兰兰等都爬上去看了个究竟,那高大的石壁紧挨土块处有一个2-3平米的墓室,空高约1.2米,一方还刻有彩龙,长方形门柱旁各有一门将守护,石壁中间雕刻有下是油灯、中有人像、上是舍利塔的常年油灯库塔,高十多米,其右前方和墓室帽檐上方均有一块碑文,经大家仔细辨认,有乾道丁亥年(公元1167年),绍定改元(宋理宗1228年)等年号。

大意是乾道丁亥年开始开发飞仙泉,次年纳水,百姓欢喜,记录下来;绍定改元年入夏亢阳如焚,邑人夫杨先生紫香乞雨,两获甘潭而丰收,于是捐金修建“庆惬亭”。

先生登临炷香,侍从飞马来报,有一五彩巨蛇流耀蟠于飞仙泉上岩壁上,此后百姓都来敬拜,诚心打动了巨蛇,巨蛇蜿蜒入仙洞,为记住此人此事而书题刻于石壁。

此乃墓室刻五彩龙的缘故吧;另一碑文是说,山西张祥应在福唐寨练金刚北路,听闻被朝廷檄俸,便于某月某天上任行田至赤水,登龙多山被其美景所吸引留宿县衙,因雷雨骇人无法入睡,而作《水调歌头》以咏此山。

由此可见龙多山下的赤水县是当年巴国的行政划分而非如今的贵州赤水县。

读得似懂非懂的碑文,带着诸多疑问,顺着半山崖壁往前,左边设有红黄鎏金蟠龙于两座大石山峰之间,一束阳光折射而下,流光反射,飒是壮观。@搬螃蟹说这就是“巴蜀分界线”(遗憾没有任何标识)。

三、千年飞仙石攀爬有难度、九岁蔡俊豪上下作示范

再往前,一敦巨石挡住了友友的视线,那稳如磐石、固若金汤 ,突峰突兀又错乱堆积的重重青石,巍然屹立于合川与潼南交界的山岭上,像边防战士守护自己的国土一般岿然不动。

哦,原来这就是龙多山有名的“飞仙石”了,传说西晋永嘉三年(309年),广汉仙人冯盖罗全家17人就在这块石头上炼丹成功而飞仙上天,故名“飞仙石”。

友友们也想挑战一下,攀上仙石,高瞻远瞩,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于是在当地一名叫蔡俊豪的9岁小男孩矫健身躯上下来回的感召下,@微风轻轻率先、@兰兰、@墨韵紧随其后,@阳默、@快乐就好@家芝@幽兰@天籁等友友在@远远、@搬螃蟹的助力下也成功登顶。

于是上下展旗欢呼,好一派久战沙场凯旋归来的喜庆场面。

4:20分,徒友们准备折返上山,往真武殿-龙佛寺 -南天门方向一路上行,沿路有一座名铁锁坟的道长坟,正对飞仙石。

听说是当年为武则天看相算命,说其有天子相的道长,可惜如今坟被毁了,只剩下其上的塔石乱堆一旁。

真武殿供有各路神佛,路边一小庙里还供有李滨、药王、多面佛和天蓬元帅的佛像。

南天门内估计应该有如来佛主、观音、文殊、普贤等菩萨。由于时间关系,就擦肩而过了。

龙多山的人文,唐宋为主的“金石”碑刻犹为可贵,据统计唐代7处、宋代73处、明代5处、清代3处、民国一处。

若逐一读来,非一日能望极。考其片段,穿越回去,古今白话,一脉相承。

还有闻所未闻的“三月三”庙会,也让綦走人有来年再去的期许。

更不必说那龙蟠虎踞、重岩叠嶂的陡峭山崖,美不胜收的幽谷空灵,怪不得当年唐玄宗安史之乱后入川登临龙多山有“五岳之外别无它山,唯龙多山以当之”的感概。

感谢引路人@搬螃蟹,感谢@缘来同行的直升机视频图片,让我们看得更高更全面,感谢9岁小朋友蔡俊豪分享的影像!

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谢古人的妙夺天工,让綦走一行大开眼界,成就了一次又一次爽心悦目、心旷神怡而又意犹未尽的周末出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