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这三点习惯,让你在备考过程中事半功倍
很多小童鞋表示,备考的过程实在太痛苦了。
有堆叠成山的复习资料,永远刷不完的考试真题,
还要没日没夜的坐在一张看起来又小又挤的桌子前埋头苦读。
有时候感觉自己复习了一整天,成就感满满。
但是刚想回忆一下今天的复习内容,却发现自己已经忘了一大半。
明明自己已经非常努力了,但是为什么一刷起真题就脑袋空白,一旦合上书本就什么都背不出来呢?
没错,你是个傻子(划掉)
各位小伙伴其实不用担心,这些都是广大考生复习时的正常表现,并不是你一个人的错。
如果你还因为自己的学习效率而担忧,今天职叔就交给你们三个学习技巧,
一旦你们养成习惯,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上述的学习状态肯定会有明显的改善。
1.重复记忆,加深理念
人的大脑记忆分为三种,根据记忆时间长短分别是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仅仅是因为你的感官在不停地接收外界信息,并作出判断回应而留下的痕迹。
就好像是我们在和别人交流时,突然间有个观点传入我们脑海,大脑立刻做出反馈,有个观点要跟对方表达,结果刚开口就忘了自己要说什么。
“咦,我刚才要说什么来着,忘了...”
于是这个时候短时记忆就派上用场了,既然忘了自己刚才要说啥,那就回顾一下之前都说过些什么,人家都提出了一些什么问题,把他们再从脑海中调出来过一遍。
而长时记忆则是一些已经被你反反复复使用,达到熟能生巧的事件或内容,比方说自己的手机号码、身份号码、家人或朋友的姓名等等。
有些内容虽然长而复杂,但却可以依旧清晰的储存在我们脑海里。
那么如何把知识点从瞬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这就是我们当下最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由此也要引申出一位关键人物,这个人就是赫尔曼 · 艾宾浩斯。
赫尔曼 · 艾宾浩斯通过“识记无意义音节的速度与识记有意义材料的速度之间差异“、“材料长度和数量对重复次数的影响”以及“学习与回忆之间的历程”这三个实验,总结并提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这一成果。
表明了人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人们的遗忘速度非常快,因为一开始的遗忘速度非常快。
换句话来说,就是你今天学过的知识,如果没有在明天进行复习,那么就只能剩下33.7%的记忆了。
所以我们在备考的过程中,要多给自己留一些时间复习。在你每天学习完一些新知识以后,第二天甚至当天晚上就要再拿出来看一遍。
你需要做的仅仅只是快速的浏览、默读一遍,而不是非常认真的看,因为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时间!
如此一来才能保证知识被我们有效的吸收,而不只是我们脑海中的匆匆过客。
2.注重结果而不是过程
在考证 or 考编这件事情上,我们要像一个企业一样去经营自己。换而言之就是“注重学习的结果,而不是学习的过程”。
有很多小伙伴会在每次复习前,做一个非常漂亮的学习计划,时间甚至可以详细到每一分每一秒,从学习的过程来看,这无疑是正确的。
但从学习的成效来看,我们真正发挥这个计划表的目的了吗?
首先我们要明白,完成计划表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更快的完成一个系统性的学习,督促我们能够学有所成。
而不是为了让我们看起来好像很努力、很认真的在复习,到最后考不上安慰自己已经尽力的用的!
所以我们要养成在每天学习结束后,在内心冷静的就问问自己:
我今天“ 在学什么 ”、“ 学到什么 ”以及“ 我是否已经理解 ”。
这样我们才知道自己今天到底有没有认真学习,是不是真的学到了知识。
如果你的问答都是空白,那么就应该适当的调整计划,然后减少娱乐的时间了。
毕竟考试成绩是不会在乎你平时看起来有多么努力的,它在乎的只是你到底有没有把知识活学活用。
在这个战场上没有“人情分”,都是残酷而冷漠的金戈铁马。成王败寇,多说无益。
3.系统性的划分,消化知识点
很多优秀的学霸、教师都强调了在学习时要做“思维导图”。
作者:Raphaela
但其实很多考生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更多是“东施效颦”,给自己制造一些心里安慰。
要想摆脱“假努力”的情况,我们就要了解思维导图究竟有什么用?
先来看职叔给大家准备的两张图。
我们考证 or 考编的过程就像是在收集一张藏宝图,每一科目的复习资料就好像藏宝图的一角。
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只是收集了这些“藏宝图的一角”,而不去系统的理解和消化它,那么拼凑出来效果,就跟上面这张图一样。
而如果我们愿意稍微花点时间,系统的整理、分析并消化这些知识点,那么这张凌乱的藏宝图就会变成下边这个样子。
现在看起来是不是更加的清晰明,也更容易我们去理解了呢?
所以在复习之前,先了解考试所涉及的知识点,并把他们逐一拼凑起来,为的就是让我们知道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
拒绝知识大杂烩,规划出最直接了当的路径,才能有效的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
读到这里,前边的内容估计也忘得差不多了,那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学习到的小技巧。
把这些小技巧熟练运用起来,渐渐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这些习惯。
职叔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大家都能够顺利拿到教师资格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