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习艺术的价值

2021-09-20  本文已影响0人  远山note

还是聊聊《第56号教室的奇迹》吧。

最近阿果在学葫芦丝,第一节课吹《玛丽有只小羊羔》,然后是《粉刷匠》《新年好》《欢乐颂》……十几节课后,开始吹较长的曲目,《大海,故乡》《荷塘月色》《一剪梅》……

第一节课就学会了一首曲子,看来这葫芦丝真如众人所言,入门极其简单。当时我也跟着旁听,老师教了“1,2,3”三个音符的吹奏方法,三个音符刚好可以完成《玛丽有只小羊羔》。

好神奇也好简单呀,我也跟着一学就会了,还觉得一份学费能出我们两个学生,超值呀。

后来的几首也还能跟着练习,再后来,我就跟不上了。没时间练是一方面,自己自身学习的毅力远不足督促孩子学习的毅力,这也是奇怪。

大宝一路自己学来,从最初的兴趣盎然,到紧接着发现每日的练习如此枯燥开始懈怠,但却并不提放弃,只是每日又在各种催的基础上多出了催他练习葫芦丝的麻烦,我也是很不情愿。

再后来,他吹得熟练起来,只是,熟练的是音符在葫芦丝竹管上的按动,吹出的曲子却不好听,因为他全然不讲什么节拍,只负责按完所有孔洞,同时伴随能不换气就不换气的吹气。

那日吹完一曲,据说是《甜蜜蜜》,可我愣是一点相关的曲调也没听出来。

然而,这篇文并不是来吐槽大宝的。在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时候,关于艺术课,雷夫老师的话让我很有感触和收获。

老师说,艺术之美,就在于一路追求完美,却总也不得。一路的追寻就是收获。

老师说,学习艺术的过程中,孩子还有了许多别的收获,比如责任、练习、准确、时间管理……

老师说,在课堂上,莎翁的剧演的好不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演剧的孩子。

(以上都不是作者的原话,此刻不方便翻书摘录,仅凭记忆转述)

这些话让我换一个角度看待学习艺术的孩子。

当听说家里有了学音乐的孩子,家人们常常会寄希望于孩子能优美地演奏乐曲,演奏得好,就鼓掌赞扬,演奏得不好,就开始打击批评,或者不置评论了。

但却忽略了,其实学习艺术更大的价值,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其他的收获。

学习艺术,并非都仅仅是为了让他完美地呈现艺术作品,毕竟可以完美呈现艺术作品的大师有很多,而孩子学艺并非是要从艺,乃是让他们在其中被熏陶被感染被教育。

比如大宝,我们在学习葫芦丝的这不长的时间里,除了吹奏一首首曲目,还有了许多额外的成长。

比如节奏感,因为大宝吹奏没有节奏感,老师特别认真地教他什么是节奏,如何打拍子,如何识别音符是几拍……如此一来我发现,那个之前朗读课文几乎要一口气憋坏的小孩,当我提醒他节奏的时候,现在他也能有些明白和掌控了。

之前音乐老师说过一句我特别喜欢的话“虽然艺术是感性的,但节奏一定是理性的。”所有看起来毫不费力的事,其实都是非常努力之后的结果呀。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相信大宝对此也会有了许多领悟。

学习画画不是为了画的得像,而是在学画的过程中学会了观察、角度、层次以及多了一种表达的“语言”;学习音乐不单单是为了吹得好听,还有对音乐感染力的体会、对艺术准确性以及勤勉练习的体会,还有,就是音乐的疗愈力,可以舒缓许多学业压力。

这都是学习艺术的价值呀!

艺术之美,在于追求完美,却总不得。这追寻的过程就是收获。这话甚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