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荐荐的读书社读书心理

让自己幸福--人活着的最大义务

2017-10-04  本文已影响229人  凌凡然

“我娶了我心爱的女孩。”他嘴角上扬,高兴的告诉我。

“我们大学开始谈的恋爱,我妈一直反对我们。大学毕业三年了,我确定我要娶的就是她。

于是,我告诉我妈,我要和她结婚。挺让我吃惊的是,我妈居然没有反对。也许她已经想通了,自从上大学以来,我一直在努力离开她对我的控制。

结婚这件事情,我本来就只是想告知我妈,而并不是征求她的意见。”

说这话的男孩26岁,A君,我好友。有没有觉得他的行为很帅?但是,20年前,6岁的他,你知道是怎样的吗?

“吃饱没有?”外婆问他。

“我不知道,你问我妈。我妈知道我饱没饱。”

家人一直把这个当成A君的童年趣事。你是不是也觉得这对话有点滑稽?肚子是他的,但是饱不饱,却要问过妈妈才知道,他自己甚至都不知道。

也行你会觉得,这是童言无忌。但是,如果你看过日本作家加藤谛三的《情感暴力》一书,你就会知道,这是一种心理疾病。有病的除了当时的A君,还有他妈妈。

《情感暴力》是“读自己工作室心理系统书”中的一本。作者加藤先生毕业于日本大学教养系,是日本出名的心理学专家、早稻田大学客座教授、日本精神卫生学会顾问。他指出,情感暴力甚至可能是影响日本当代年轻人失去朝气和活力的一种病态社会原因。

图片来源网络

《情感暴力》一共有5章,系统阐述了作者理解的“情感暴力中的情感习惯”、“情感暴力的N种表现”、“情感暴力的心理机制”、“情感暴力受害者的内心世界”、“与情感暴力做斗争的方法”。每章节有十来二十篇文章,文章间无很强的上下文逻辑关系,每篇文章都可以独立阅读。

在序章,作者给情感暴力下了一个很清晰的定义。

书中所谓的情感暴力,指的是拥有迎合型人格障碍的情感暴力。具体来说,实施情感暴力的实施者以爱为名义,用爱的语言去控制、束缚对方的内心和行为。以善意为名来操控对方是情感暴力最大的特征。

书中还提出另一种攻击型人格的控制或束缚。这和情感暴力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攻击型人格的控制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

加藤先生用了很大的篇幅来描写家庭中的“情感暴力”。

比如,孩子向妈妈提出想外出找小伙伴玩耍。妈妈说:“随便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吧。”但是,妈妈的非语言信息传递的话语却是:“快去学习。”孩子只好去学习。结果,过了一会妈妈又对孩子说:“想玩就玩呗。”

这就是加藤先生提出的情感暴力,妈妈通过语言好像表达了“爱--你想怎样做都可以”,但却通过非语言信息传递出“快去学习,你要听从我的意愿”。这种行为带有很大的隐蔽性,是一种“看不见的束缚”或“看不见的心锁”。

此时,如果是攻击型人格,就会直接表达控制或束缚:“不能出去玩,快去学习。”

对孩子而言,无论是攻击型人格的“爱”,还是情感暴力的迎合型人格的“爱”,都不利于孩子独立个性的自由成长。加藤先生提出,相比之下,情感暴力对孩子的伤害更大。

攻击型人格的表达,至少能让孩子知道什么是父母的真正想法。如果被要求学习,孩子可以说不愿意,最多引来一顿臭骂。

但是,情感暴力的表达却是,语言上表达出“无所谓,只要你开心就好”,但却通过非言语表达“必须去学习”。这样,孩子反而会搞不清父母真正的想法。孩子明明觉得讨厌,却被父母用“爱”的名义“善意”地控制,从而无法舒展自己,久而久之,就可能变得自己都无法分辨及理解自己真正的想法。

加藤先生提出,长期遭受情感暴力的孩子会慢慢变成一个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对什么都不所谓、对什么都没有兴趣,没有办法体会幸福的人。所以他在书中多次提出,情感暴力的受害者一定要勇敢逃离这种控制,他建议受害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重新找出自己认为的善和恶分别是什么,以及生活的乐趣是什么。

因为,大概,人活着的最大义务就是让自己幸福。

人要学会自己创造生活的乐趣。

我很开心,A君敢于追循自己的真实内心,勇敢去尝试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当然,这并不意味着A君和这个女孩结婚,走的这一步就是正确的。但如果不踏出这一步,又怎么可能知道结局是对或错呢?

人生也许没有真正的对错,只有自己想要的幸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