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目送”
“喂!女儿~,吃饭了吗?”,
”喂,女儿~,忙什么呢?“
"喂,女儿~,今天怎么样?",
这是母亲每次打电话过来的惯用句子,而我的回答总是千篇一律,”妈,有事吗?我有点事情要忙,先挂断了,忙完打给你!“,随后便是挂断电话的嘟嘟声,再打回去给母亲的次数少之又少。
在每日的喧嚣浮躁中,我很难去体会母亲坐在电话那端是何等的孤寂与落寞,也很少去反思自己是何等的任性与自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当读到《目送》里的这段话时,眼泪不住地流了下来,脑海中涌现了太多有关母亲的片段。
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小时候到现在,我的背影无数次的映在母亲的目光中,而我却急于消逝在她的视野里。 在母亲的目光中,我永远是那个委屈了就会哭,满足了就会笑,经常变化多端的孩子,她总会用”还记得“三个字,来描述我的成长经历,”还记得你小时候,经常穿着我的白大褂,假装医生的样子,有病人来时,你还装模做样的要给他输液“,”还记得你小时候和男同学打架,你一个女孩子,把那位男同学打伤了,他的父母还找到了家里来,你说你怎么这么调皮呢?“,”还记得……“。这是存在母亲脑海里的片段,关乎我的点点滴滴。
在我的目光中,母亲是坚强并有些强势的女人,在她身上很少能看到女子的柔情,更多的是男人般的直爽做派,也许用”女汉子“来形容再合适不过。母亲是坚强的,独自一人漂泊在南方十余年,默默的扛起很多负担与责任。母亲是脆弱的,经常在说到某件伤心事时,眼睛泛红,不禁的留下眼泪。而现在的母亲是寂寞的,也许是年纪使然,她似乎在寻找一个依靠与归属,她牵挂着我,却不能时刻相见,她担心着我,却无能为力。
母亲说”别总是在外面忙,要多回来看看,时间过得太快,能互相陪伴的日子太少了“,我连声附和,却没有听进心里,依旧很少回家,每次回家之后,又要匆匆的离开,不想多呆一阵子,这令母亲气愤,在气头上时也会多唠叨我几句,有时我默不作声,有时我会顶回几句,只见她狠狠的蹬着我,便收回目光不再说话,然后落寞的坐在沙发上,打开电视发呆,似乎在思索着什么,我用余光瞥见了她眼眶处的一抹红色,她的心情如阴转多云,一会便是止不住的决堤。
青涩的我对这个社会有太多的”不懂“,也有太多的地方不够成熟,所以会用每一滴”汗水与泪水“换来每一次的艰辛成长。在我无助的时候,母亲会温暖的陪伴我走过是是非非;在我伤心的时候,母亲会用“伟大是熬出来的,油条只有经受过煎熬才能变成老油条”这样的幽默金句来逗我开心;在我自信心爆棚的时候,母亲也会适时地给我泼些冷水,警醒我要”立长志,而不是常立志“…… 母亲不断地将幸福给予我,而她对我唯一的期待便是”回家看看”,可现在的我像是一支游荡在空中的风筝,一味地在空中盘旋,忘记了那条线的牵引,也忘记了这根“线”的等待与焦虑。“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目送》中的这段话,或许也是母亲的心情写照,她要的也只是我回头的一刹那,当目光撞见目光,便是一种归属与安心。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但远行的背影后面,是母亲的“目送”,目光炙热,伴着斑斑泪痕。
【后记】 《目送》中的文字就如“目送”这个动词一般,平淡的动作中,蕴含了太多的情感与思绪,书中写到”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出来的“懂”,做最后的转身离开“,这种风格的话语”深邃、忧伤、美丽“,手捧一本这样幽微的书籍,细细品读,静静的体会言近旨远的文字,于朦胧中闯入深层的精神世界。 真诚的期待你加入“春花秋月”读书会,在这里我们定期碰撞思想,也许智慧的火花会不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