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随波逐流,失去了自己的独特性

2020-05-26  本文已影响0人  凉意的秋

今天阅读了《优秀的绵羊》前面两章,如果在大学之前有人告诉我,或者看过这本书,我想对自己选择学校或者自己的职业认识也会更清晰一点,还可能大学生的生活也会不一样。

阅读这本书,想起了高考后的模样,和进入大学后的生活,真和作者说的无误,作者真的是洞察人心。

以前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是一本鸡汤书,但是看过之后才发现完全不是,作者从名校毕业,并且在名校执教了十几年,在教书的过程中没有发现这个问题,但是离开后一局外人的身份反而将这种现象看得更透,通过作者的视角和解读,看到了曾经那个迷茫的自己。

能够考上大学的人首先来说不笨,可以说聪明,而能够考上名校在我们看来更是聪明人,但是作者说出了这样一个现象:他们整天在忙碌着变得更优秀,但是如果问他们的目标或者追求,则是相当迷茫或者说不知所措,这个不就是我们在大学的一种状态吗?

经过十年的苦读,终于上了理想的大学,本以为在大学能够释放天性,可以为了能够找个好工作,反而是更忙碌。

那些当初进大学时的豪言壮语,那些对未来的憧憬,或者说自己的理想,早在现实中被磨得一无所有,有的只是追逐大家的脚步。

正如书中所说:当你观察到众人都在追逐同一样东西的时候,你判断它肯定是有价值的。

读大学本来是为了培养人才,或者说让自己的能力得到挖掘或者释放,但是为什么却背道而驰。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人在进入大学之后,选择的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而是大家觉得好的专业,比如金融、经济或者咨询,因为这些专业毕业后好就业,我们读大学不就是为了就业吗?

但是蛋糕就那么大, 没有单位的需求量有限,供过于求就会造成市场的竞争,而这种竞争在学生眼里只能变得更优秀。

所以他们违背自己的意愿,什么能让他们变得优秀,增加他们的竞争实力,他们就会为这个而奔波,甚至为了更有把握胜利,他们还会额外自己增加任务,参加各种活动,考各种证件,参加各种考试。

想想真的和大学的经历很相似,为了期末能够评上优秀,拿到奖学金,学校规定了不仅要看学习绩点,还有看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于是大家为了得到这些社团的分,不停地参加不喜欢的课外活动,这些浪费时间又毫无意义的活动占据了大学生活。

上完课后还需要去开会,参加社团还需要缴费,各种其实都是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但是为了变得更有竞争力,不得不这样做。

因为宣导成功,所以大家觉得权利、名利和地位才是最重要,要获得这些,那些优秀的人在变得忙碌的道路上停不下脚步。

其实这不仅是美国才会有的现象,所有的学习都存在这种现象,上了大学后,其实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过,而是从众心理,大家干嘛我干嘛,失去了自我的选择。

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都是学校的各种改革有关,正如第二部分所言,学校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获得更多的关注度,他们不断修改标准和提高标准。

而正是因为这些标准,学生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爱好,为了获得这些条件而忙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