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性评价逻辑与大概念〉的梳理
现在都要求“评价设计”前置,那如何来设计评价呢?书中首先介绍了“两种评价的逻辑:终结性和整合性”。
1.终结性逻辑:用瓦片铺屋顶。就是指知识与技能就是学习的终结性目的,而评价就是抽测知识与技能,看学生是否掌握。就如用一块块的小瓦片铺屋顶。这样的评价只能反映学生是否掌握了零碎的知识与技能,但不能有效反映他们是否能利用这些知识与技能去解决问题,因此不能反映素养。
2.整合性逻辑:用石板瓦铺屋顶。最大的区别就是引入了复杂情境,考量学生能否在情境中应用知识与技能,正如用一大块一大块的瓦片铺屋顶。是用情境整合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所形成的素养,这对学生未来解决问题来说是更重要的意义单位。整合性逻辑下的评价常常由情境族构成——所谓的情境族是指围绕一个或几个概念的一组情境。
第二,介绍了真实性问题情境的引入
真实性问题情境不仅应该渗透于教学过程,同时也应该进入评价,从而引导教学和学习。素养的核心是真实性,而真实性的最根本属性就是“情境性”。然而当前的学习是去境脉化的,去境脉化的学习往往让学生获得一种只适用于学校情境的“惰性知识”,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未能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价值
如何维持动机?布鲁纳提出了“胜任力”这个概念。胜任力常常是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特别是当学生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境,完成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真实性任务是地,就会感到由衷的满足和自信,这会促使他们去挑战下一个任务。而焦尔当则提出了动机的公式:动=需求 X价值。价值既包括自我价值,也包括学习价值,且这两种价值相互关联。这里的价值是境脉化的,也就是要与环境关联思考价值,某个学习行为对环境的影响越大,学生的感受到的学习价值就越大。越是真实的任务,学生的兴趣越大。
我对此很有感触,想到了我实践的两件事。一是每两周一次的“自然笔记课程”,我们每一次都到实地观察一种植物,并用图文的形式记录下这种植物的特点。这是个具有真实性情境的任务,学生每一次都兴趣高昂,并且都能有不一样的发现,在本子上记录时也是绞尽脑汁,都想着完成自己最美的作品。
第二件是前几天上了一节践行“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课。我创设了一个具有真实性的情境任务:定南作协举办一次以“抗击疫情”为主题的故事创作比赛,每个同学都要积极参加。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我结合《桥》这篇课文认真学习了“环境描写”在小说创造中的重要作用,然后设计了一个形象,让学生在不同的情节中练习环境描写。学生也是兴趣很高,并且描写的效果不错。我认为这个课例的成功也在于具有真实性,学生感受到了完成这些任务的价值,产生了“胜任力”。
2.没有让学生经历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
杜威提出了经典的思维五步法:发现问题——界定问题——提出假设——进行推理——验证假设。其中“发现问题和界定问题是问题解决的重要步骤”。然而,在学校教育中这两步常常被忽略。并且,学校教育中,面对的现成问题常常还是良构问题,即目标、条件和途径三个要素都很明确的问题,而现实世界中却丰在大量的劣构问题。因此,需要引入真实性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学会从纷繁的现实世界中去发现问题和界定问题,在些基础上学会解决问题。
第三,真实性问题情境的特征
1.真实性问题情境的本质特征是“真实性”而不是“真实”。
2.真实性问题情境的表现性特征,包括开放性、复杂性、多元性和限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