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文字,我要反复读理事会·精选理事会·读书

读书笔记||学会“非暴力沟通”,走上自在人生

2021-09-27  本文已影响0人  安心小屋

编辑缕缕芳香推荐语:

作者全面地剖析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让我们知道非暴力沟通的价值所在。对他人有爱,对自己有爱,有利于实现和谐的、充满爱的沟通。文章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值得推荐。

今天为您解读的是《非暴力沟通》一书。这本书的中文版大概15万字。

本书旨在教给大家与人沟通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什么样的方法,才能达到既成长自己,又与他人建立良好联系的目的。

我们通常对“暴力”这个词有一种很血腥的感觉,如果说我们平时的很多沟通是“暴力”的,很多人肯定是不认同的。

比如,我们说孩子“你的字不能这么写”、“你能不能听点话”、“为什么你就不能把自己的屋子收拾好呢”。

看到以上的话语,应该算是家庭中比较常见的了。但是在作者看来,这些都是一些“暴力”的语言。

之所以作者会认为这样的对话属于“暴力”的范畴,是因为这些话对听到这些话的人来说是一种伤害,这些话语在传递过程中,并没有让听到人感受到爱与尊重,因此,也就没有发生真正的沟通,是“暴力”的。

有时候,这样的一些话,不仅仅是说给孩子,说给爱人,说给同事听的,而是说给自己听的,那实际上也就是对自己的一种“暴力”,因为当我们愤怒、自责、内疚的时候,我们对自己的不满就是在伤害自己。

“非暴力沟通”实际上就是通过“非暴力”的方式,让沟通的双方理解并看重彼此的“需要”,然后一起寻求方法满足双方的需要,达成双赢的目的,最终让爱得以流动。

本书就是从沟通的双方,从倾听和表达两个方面,对“非暴力沟通”的每一个要素进行深入浅出地拆解,让读者在了解理论的同时,也能学会方法,最终将“非暴力沟通”应用到生活中去,成就更好的自己,构建更好的人际关系,赢得更好的工作状态。

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他是国际性缔造和平组织非暴力沟通中心(CNVC)的创始人和教育服务主管。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由于在促进人类和谐共处方面的突出成就,2006年他获得了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

卢森堡博士早年师从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后来他发展出极具启发性和影响力的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和方法,不仅教会人们如何使个人生活更加和谐美好,同时解决了众多世界范围内的冲突和争端。

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那么下面我就为你详细讲述书中精髓。

本书一共13章,根据作者对“非暴力沟通”这个概念的分析,可以将本书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的重点是“非暴力沟通”的是什么?为什么我们需要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以及“非暴力沟通”的作用有哪些;第二个部分着重于“非暴力沟通”模式四要素,通过学习这个部分,可以掌握“非暴力沟通”的基本技巧;第三个部分的重点放在了如何使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来进行倾听和表达,以及如何将“非暴力沟通”应用到自我成长方面,也就是说,第三部分为实际的应用部分。

第一部分:什么是“非暴力沟通”,为什么要使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以及“非暴力沟通”能运用在哪些方面?

一、“非暴力沟通”是什么?

所谓“沟通”,一定是双方的,一个说,一个听。

因此,在本书中,作者从沟通的双方来着手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说”才能让对方听到我们实质要表达的意思,看到背后的含义,而不会伤害到对方;同时,我们应该怎么“听”才能捕捉到对方话语中的真实需求,以便于双方能达成共识,找到共同需求。

另外,作者所说的“非暴力”是传递爱,鼓励相互间的真正“倾听”,培育尊重,让人与人之间情谊相通,乐于互助。

“非暴力”并不是语气温柔,不带情绪就是“非暴力”了。

通常状况下,我们会用自己的价值观、需求、想法作为一个标准,来衡量别人的言行,进行比较,并有所期待,所有不符合自己标准的,都被视为不正确、不对、不恰当。

在作者看来,“暴力”就是“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

这四种不同的沟通方式,阻碍了“爱”的流动,忽视了人的感受和需要,并会导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因此,是暴力的。

二、为什么要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

在本书的前两章,讨论的重点在——“爱”是生命的主旋律以及究竟是什么蒙蔽了“爱”。

作者一再强调的是“沟通就是一种爱的传递,沟通的目的是让爱注入生活”,沟通是基于“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

他相信人是积极向上的,追求美好事物的,性本善的,以此为基础,认为无论人在多么险恶的境地,都能生发出爱,生发出对他人的理解、尊重与帮助。

不论是父母、老师还是领导,都很容易有一种“改变他人并让他们循规蹈矩”的职责感,而恰是这种职责感,是沟通中使用暴力的源头。

语言,在以一种暴力沟通的方式,以批评、指责、抱怨、命令的形式,阻隔了将爱注入生活,阻隔了爱的传递,引起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而“非暴力沟通”就是通过改变语言的使用,让人们用新的谈话和倾听的方式,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和需要,而不是指责、命令、抱怨或者是反驳、逃避、无奈承受。

当“非暴力沟通”发生的时候,我们不会考虑申辩、退缩或者反击,而是专注于沟通,专注于发现对方的需要,发现自己内心的柔情,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全新的体会。

这也是作者不遗余力地推行“非暴力沟通”的原因。

三、“非暴力沟通”能运用在哪些方面?

根据前面所讲的“非暴力沟通”的定义,我们很容易就了解到,“非暴力沟通”也不仅仅是一种沟通方式,一种沟通工具,它更像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指引和提醒,告诫我们要专注于人生追求的方向。

当我们在使用“非暴力沟通”的时候,能够更好的体察自己的内心需求和感受,能更愿意倾听他人,觉知对方的需求和感受,那么,“非暴力沟通”也就能够运用到我们生活中的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可以了解自己,促进自我成长。

“非暴力沟通”中要求谈话者首先要观察彼此的需求和感受,那么就包括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当我们对自己的了解更深刻的时候,才能更好的改变谈话和倾听的方式,而这个过程就是自我成长的过程。

第二个方面,可以改善沟通,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当“非暴力沟通”发生时,交谈的双方都会从中获得平静,更好的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那么冲突的双方也就容易达成一致,形成更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三个方面,可以形成更好的工作状态。

有了对自己的深入的了解,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一个人的工作状态一定不会差,也一定能创造出更好的职业高度。

第二个部分:“非暴力沟通”模式的四要素

一、四要素之一:观察

这个要素要求我们在进行“非暴力沟通”首先要学会观察,要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的说出观察结果。

如果仅仅看这个要求,似乎很简单,但是往往我们说出的不是“观察结果”而是“评论”,不带评判、指责、分析的观察,是很难做到的。

印度哲学家颗粒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形式。

书中作者给出一个判断标准,当句子中出现“每次”、“曾”时,表达的是观察结果,而出现“总是”、“从不”时,表达的是评论,“经常”、“很少”这样的词语可能混淆观察和评论。

“我看安迪打了几次电话,每次都至少打半个小时”和“安迪总是煲电话粥”。
“我不记得你曾写信给我”和“你从不写信给我”。
“我最近组织了三次活动,每次你都说你不愿意参加”和“你很少配合我”。
“他每周至少过来三次”和“他经常过来”。

从上面的每组句子中,你能否感觉到什么是观察什么是评论了吗?

二、四要素之二:感受

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的心灵被压抑,感受被压抑,我们被鼓励要服从权威,而非听从自己的内心。我们常会想的是“别人会期待我怎么想,怎么做呢?”于是逐渐忘却了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

作者告诉我们,当我们在句子中提到“觉得”时,就是在说想法,而不是感受。

“我觉得我吉他弹得不够好”和“作为吉他手,我有些郁闷,烦透了。”

这两句话中,哪一句是想法,哪一句是感受?

我们可以看到,像“很好”、“很差”这样的词汇很难准确表达我们的感受,于是,作者在书中给出了非常丰富的表达感受的词汇。

三、四要素之三:感受的根源来自哪里?——需要

有时候,我们会误以为是他人的某种行为导致我们的某些感受。但事实上,我们的感受来源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当我们听到让我们有不好感受的话语时,通常会有四种反应。

一种认为自己犯了错,会内疚、惭愧;一种认为别人犯了错,会驳斥对方,还会评判、指责、埋怨;第三种是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以及最后一种是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都会让我们更用心体会自己和他人,这个时候看重的信任和接纳。

当我们对他人进行批评、评论和指责时,通常都反应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而同时,我们收获的不过是别人的申辩或反击。

有时候,我们还会利用他人的内疚,将错误归咎于对方,这样做的结果,不过是让对方在心怀内疚的情况下,勉强服从,而非本身认识到此事应该如此做。

只有当我们觉察到自己及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才可以与对方一起,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四要素之四:请求帮助

经过前面几个要素,我们了解到在“非暴力沟通”发生时,我们经历了观察,体会双方的感受,找出双方的需求,最后就需要请求帮助,这个请求的对象,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他人。

请求帮助有几个方面的要点:

第一个要点就是请求越具体越好。

比如,父亲对儿子说希望他有责任感,但是儿子非常困惑,到底怎样才是父亲嘴里的责任感。

其实,很多人在很大程度上,都不知道自己对他人究竟有什么样的期待,我们的表述总是含混不清的。

比如,妻子对丈夫说,“我认为你应该让我成为我自己”,丈夫的反驳是“我没有吗?”直到最后,妻子才看清自己的确切需求是希望在她做某件事时,丈夫能给予肯定。

第二个要点是要明确谈话的目的。

有些人的表达并不清晰,或者带有情绪,或者并不知道自己究要什么。

比如,孩子在屋里喊妈妈,“妈,我口渴了”。孩子的意思是让妈妈给他拿水来。

妻子跟丈夫说,“我叫你回来带瓶酱油,结果你忘了,真烦”。她的真实含义应该是希望丈夫马上去买。

第三个要点是请求反馈。

我们的意思和别人的理解有时候可能是两回事。因此,我们在说出我们的想法后,需要对方反馈,以确保对方准确把握我们的意思。

通过第一部分,我们能了解到“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的需求,而是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因为它重视每个人的需要。

第三部分:“非暴力沟通”式的倾听,以及如何将“非暴力沟通”应用到自我成长方面

一、如何倾听

卡尔·罗杰斯说,“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评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这多美好啊。每当我得到人们的倾听和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一旦有人倾听,看起来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有了解决办法,千头万绪的思路也会变得清晰起来。”

从罗杰斯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倾听的力量是巨大的,而我们每个人都对倾听有需求。

这种被倾听,实际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被看见,被看见的人生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活力的。

那么如何进行倾听呢?有三点需要注意。

第一点,倾听的前提,是我们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的体会对方。

不要在倾听之前,试图提建议、安慰,表达我们的感受、想法或态度,也不要试图分析问题。

所有这些都会影响我们对他人需求和感受真正体会。

第二点,倾听的内容是对方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其他的可以屏蔽。

有时候对方的话语比较含糊,或者带有情绪,这些都会混淆我们倾听的内容。

因此,需要在倾听时屏蔽其他干扰,只关注于“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

第三点,倾听后,用疑问句来反馈以澄清自己的理解。

在我们倾听过他人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后,可以通过反馈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理解,以让对方意识到,我们对他的意图理解是否到位,如果不准确,可以进行纠正。

二、“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爱护自己

首先,自我成长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一个恰当的自我评价。

当我们的自我评价相对客观并有利于学习的时候,我们才能做出符合生命需要的选择。

然而,我们的自我评价往往是自我憎恨,且不利于学习。

这往往是因为我们在遇到不完美的事情时,会产生自责,而陷入自我憎恨中,这也就不利于从失误中进行学习。

有时候,看起来我们是得到了教训,但是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这种改变是出于对生命的爱,而不是出于羞愧或内疚等负面心理。

其次,爱惜自己的关键之一——自我宽恕。

我们很多时候都会希望人生是完美的,没有困难的。那么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难免会难以置信,并试图归因于自己或他人,总之需要找到人为此负责。

这样会让我们不易觉察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要,也就无法理智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陷入自我惩罚的痛苦中。

爱惜自己,就要同时包容两个不同的“我”——一个是对过去的某种行为感到后悔的“我”,另一个是采取那种行为的“我”。

当我们能够自我宽恕时,也就为自我的学习和成长创造了条件。只要对自我有清醒的认识,我们就能建设性的满足它们。

自我宽恕在怎么做到的呢?通过聆听自己的心声,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我们就能发现内心深处的需要。

三、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

“非暴力沟通”的宽恕,可以激发我们对生命的爱。

作者在这个部分强调,如果我们致力于满足他人及自己健康成长的需要,那么即使艰难的工作也不乏乐趣。

反之,如果我们的行为是出于义务、职责、恐惧、内疚或羞愧,那么即使有意思的事情也会变得枯燥乏味。

所以,作者教大家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

当我们认为某件事是自己的选择,就为自己的行为做一个声明,来加深对自己的了解——“我选择做_______是因为我想要_______”。

当我们使用这个声明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行为背后的价值取向——你在生活中看重什么。

作者认为,一旦我们意识到行为所服务的需要,即使工作很艰苦、具有挑战性并举步维艰,我们也会从中得到乐趣。

找到乐趣的我们,就会获得更好的自我成长的机会。

至此,《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就讲解完了。

“非暴力沟通”,不仅仅是一种沟通方式,不仅仅是一种实用的工具,更多的是通过理解自己,改善人际关系,引领我们走向省察自己,体会他人,从而获得更美好的人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