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的阴阳
历时5天,断断续续,这本书终于看完了。深夜沉思,总觉得要写些什么来作为读完本书的仪式感。我将分两个方面来表达自己对于本书的理解。
对于野生历史爱好者来书,明史是我之前不愿触及的一段历史,一来和清史相比,年代要久远。二来前朝史书大都由下一个朝代来撰写,正所谓称王败寇,明朝也多给人留下一个羸弱、实力衰败的印象。
首先这本书的结构非常简单,即使对明朝历史不了解的也多少听说的:万历、张居正、海瑞。黄仁宇先生选择六位万历时期颇有影响力和成就的人来剖析当时社会的情形,用不大的篇幅讲述了明朝制度下众生相。见微知著,以小见大。其次这本书的历史性很强,史料考究。这种历史性不是史料的刻板堆砌,又有文学性质。作者也在其序中讲到在出版本书时,美国的出版商既不愿以商业性的图书来出版,也不能以学术界的出版。我比较赞同国内一些史学家对这本书是有文学形式的严肃史书。最令我感兴趣的是,黄仁宇先生引以为豪的“大历史”观,既不是像编年体的史书按照时间的脉络叙述王朝的兴衰,也不似纪传体史书那样把历史人物割裂开单独介绍。就像是把历史剖开一个截面,描绘这个截面的景象,从中折射出当时中国社会的大致面貌。而《万历十五年》像是寻找明朝没落的原由,像是在寻找蝴蝶效应的发端。但这怎能是简单能概括的呢。
我明白一个朝代的衰败必然伴随着各种弊病。但是,这本书读完之后,我有种莫名的低落感。
在他的笔下,万历天子之尊,却逃不开文官集团的束缚,张居正们之间的“阴阳”使他世界观重塑,仅仅是“礼制”下行走的尊牌。张居正以独裁者之能,却英年早逝,死后被抄家,一代名相死后轰然倒塌。申时行以和事老之练达,却被称为毫无政绩。海瑞以原教旨主义者之偏执,不被臣僚容纳。戚继光以战神之功伟,却深知武将不能在朝堂有一席之地。李贽以哲学家之叛逆……最终,这些都是固若金汤的文官集团的手下败将,不得善终?
这本书的初稿完成时期是1976年。70年代大洋彼岸的美国早早进入发达国家之列。或许在他看来,这便是技术带来的社会吗?这便是法取代道德能实现的文明吗?若这本书成书是本世纪初,会不会就不显得如此低落?
依然感谢这本书,给我以兴趣研究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