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亲子教育

让成长的自我带领我们成长(二)

2020-04-25  本文已影响0人  笋鸦深剖

“那个人的情商很高”

“这个小伙有没有情商啊!”

在茶余饭后我们总是会和身边的人诉说着近期遇到的人或事,

也往往通过情商的高低来描述一个人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水平。

那么情商是什么呢?

其实,情商就是性格,也是就人格。

而我们所表现的人格实际上也在反映着我们的内在关系模式。


心灵成长六个定律

定律三:关系胜于一切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关系模式,这个关系模式决定了我们与其他人、与社会、与世界,乃至与自己的相处方式。

这种内在关系模式基本成型于童年时期,实际上也正是孩子与父母等重要亲人现实关系的内化,所以我们可以用“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简单形象的进行描述。

那我们又该如何衡量父母与孩子童年时期的关系质量呢?

是给孩子找好老师?还是给孩子灌输正确的知识?

其实都不是。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

给予孩子爱的同时,也给予孩子自由。

单看这一句话的话似乎会有些懵,我们之前学习的定律一:成为自己定律二:我们天然就有一个精神胚胎 ,其实我们就已经能够明白自由对孩子来说有多重要,它意味着孩子的内心可以得到充分发育,也意味着孩子的自我意志能够得到尊重。在被给予自由的过程中,孩子实际也是被允许并被鼓励走向自我实现的过程,意味着他可以自己为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

其实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能明白,当一个不会走路的孩子想要去拿不远处的玩具时,作为父母,不要担心孩子会辛苦而把玩具直接拿给孩子,也不要依据自己的主观想法,给孩子一个所谓“大人认为更好的”。

不要在孩子进行自我探索的时候替他完成或者限制他。

好的,我们明白了自由,那么爱呢?

有些人可能会说,爱就是付出,爱是呵护,爱是满足他的需求。

在我看来,爱实际上是来自于内部的无条件的理解与接受。

常常在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候,父母一方往往更倾向于给孩子建议和命令,虽然这并不是刻意为之,但也是因为给建议和命令远比理解孩子要容易的多。就像是有多少父母会去理解一个3岁的孩子为什么要选择一个“成年人认为不好”的玩具呢?

但我们只有理解了,才能做到接受。

也正是源于这份无条件的接受,才会让孩子发自内心的感受到爱

但显然,有些父母做的并不是那么的理想,于是常常会发生这样的对话:

“你必须做到XXXXX,我才会XXXXX。”

而当父母这样做的时候,孩子也就会把注意力从内部转化到外部。变成一切行为都以获得父母的关注和认可作为目标,在孩童时期变得极容易被父母控制,在长大之后,变得极容易被他人控制。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应该达到平衡

父母予孩子之间的关系即“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关系需要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

二者任何一方过于强大或过于虚弱都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

当父母溺爱孩子时,“内在的父母”就会过于虚弱,而内在的小孩就会过分强大。那么父母就会沦为孩子实现自己欲望或者目标的工具或对象,简单来说便是,孩子的心中就会只想到自己,而不会去顾及其他人,变成一个只知索取而不知回报的人。若是“内在的父母”过于强大呢?“内在的小孩”就会被彻底压制,出现两种情况,要么这个人毫无个性,在父母和一切权威面前只知顺从,要么他就会将那个被压制的“内在的小孩”投射出去,为自己的不满找一个缺口,让自己成为“内在的强大的父母”,从而把他身边的人当成“内在的被压制的小孩”。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需要稳定

内在关系的稳定性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即便一些父母能够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和尊重孩子的独立空间,却因为种种现实因素,使孩子在小的时候不断地与父母分分合合,那么这种不稳定下的内在关系也会体现在孩子的人际交往中,使孩子成为i一个无法与别人建立稳定关系的人。

综上所述,父母与孩子之间良好关系的形成需要很多的因素:

第一,无条件的爱,因为没有爱的孩子无法长大。

第二,给予自由,因为没有自由,孩子会活的不像自己。

第三,父母孩子之间的关系要平衡,只有父母自爱,同时爱孩子,才能教给孩子自爱并爱别人。

第四,父母孩子之间的关系要稳定,不稳定的关系会给孩子的内心造成极大的伤害。

作者:徐鸣皓   这是我的第十篇原创日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