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书院门:走进关中书院,明清陕西省最高学府
在西安市碑林区书院门街上,有一座陕西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书院,被称为“关中书院”。1992年4月20日,这里被公布为第三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过去,作为西安文理学院的校区,关中书院内不对游客开放。2023年3月20日,这里终于免费对外开放了——
2010年6月1日,在陕西师范大学读书时,我和同学混进关中书院,冒着小雨参观了一圈儿。后来,多次经过这里,大叔看门很严,我都没能再次进入书院。
2023年6月10日下午,我和朋友路过关中书院,凭身份证领取一张票,便可以走进书院参观。转眼之间,十三年过去,这里没有太大变化。正值周末,不用上课,学生不多,校园里面很安静。
走进书院,大门旁边,竖立着一尊张载的半身像。他是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留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他生于长安,讲学于关中,故其学派被称为“关学”。
明万历二十年(1592),关学大家冯从吾辞官返乡,与萧辉之、周淑远等友人在西安城内宝庆寺讲学。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当地官员为冯从吾在宝庆寺东小悉园创建关中书院。
关中书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3.4万平方米,整体建筑呈四进院落式布局。明清时期,对这里进行多次修建,形成关学的最高学府,四方从学者多达5000余人。
如今,这里原有的牌坊、钟楼、鼓楼、东马厩、西苗圃和号房等均已荡然无存。目前,在中轴线上,只保存有门阙、一道门厅、二道门厅、允执堂、精一堂、西侧百米廊庑和“斯道中天阁”遗址等。
穿过新建成的“关中书院”牌坊,迎面是悬挂着“启智树人”的一道门厅,后方是悬挂着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御赐的“秦川浴德”的二道门厅,两道门面阔五间,进深四椽带前廊,单檐硬山灰瓦顶。
在关中书院的最北端,矗立着雄伟的允执堂,周围环绕着树龄500多岁的国槐。过去,这里是书院的大讲堂,名字取自《尚书·大禹谟》中的“允执厥中”,指言行举止要符合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如今,这里是学校图书馆,游客无法进入参观。
据说,在允执堂后方,有一座精一堂。这座建筑平面略呈“凹”字形,为两座硬山顶和一座歇山顶勾连搭而成,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在精一堂后方,还有修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的“斯道中天阁”遗址,曾经是专门祭祀孔子的地方。1965年,此阁被拆除,只剩下基址。
2017年4月13日,在允执堂前方的广场上,圣贤先师孔子圣像揭幕。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古老的关中书院重新焕发光彩,传统的儒家思想再添时代内涵。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陕西巡抚升允将关中书院改为“陕西第一师范学堂”。民国初期,改为“陕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后又改为“陕西省立西安师范学校”。新中国成立以后,先后更名为“陕甘宁边区师范学校”和“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2009年,并入西安文理学院,被称为“书院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