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着,脸皮得厚点儿

2023-02-10  本文已影响0人  李予柒

时间过得真快,2023年第7周还剩最后一天。

最近一两天心里堆了太多情绪,正好有一周多没好好坐下来写点儿什么了,趁今天有时间,一倒为快。


第一件:删了很久的“好友”,再重新加回来

vx是大概是现在最流行的社交通讯软件了吧?没了它,很多人可能这辈子都不会再联系了。通讯录里大多数都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想删不能删,留着又没用,简直就是“鸡肋”的绝佳代表。

我可能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只是这件事从头到尾,对我来说都是重新看待自己、重新看待感情的一个重要契机。

根源是我对“感情”的冷血和后知后觉,这个词在我字典里的解释,是“无用”,无用的东西一定要删掉,比如软件里的遗留痕迹,

这毛病有迹可查:用了6年的某扣——已经是个只能存照片的空壳子了;vx最早的使用痕迹,是13年的表情包,一天可以发十条以上碎碎念的人,16年才出现的第一条痕迹自然是可疑×N。

说简单点儿:超过一年不联系的,都是要删掉的。不是没感情,而是觉得“感情淡了”。可我又偏偏不是主动出击型的性格,有时候甚至还会刻意远离各种聚会,导致通讯录里基本都是超过一年,甚至更久不讲话的“名片”。

这些“名片”跟我之间的关系有闺蜜、家人、好友、伙伴、战友(有共同战斗情谊的朋友)、同学、同事、领导、学生家长、学生......行业更是三百六十行包圆儿了。

两年前的“名片清除计划”,800多人的通讯录里,瞬间只剩下家人和闺蜜23个。即便这样,还是犹豫过要不要把家人也全部删掉,后来想想不太合适,只把朋友圈屏蔽并关掉了。

两年后,我可以狠心删掉所有人的联系方式,逼着自己变成一座孤岛,可是回忆,是这过程里最折磨人的,冷不丁钻出来蛰你一下,虽不致死,也要疼几天。

被蛰的次数多了,自然也就麻木了,麻木了就冷静了,冷静下来重新思考,就有了新的认知。只是我这建立新认知的代价着实是大了点儿。

前几天顺着朋友圈的“藤”,重新摸到了“瓜”。

如果说删除好友用掉了“吃奶的力气”,那把这些人加回来,就要用掉几辈子加起来的勇气。

“加还是不加?”这个问题在脑子里徘徊了几亿次,犹豫的不过是极不愿意面对的最坏的结果,最后抱着“无非是落个没脸,不试试怎么知道”的念头,加了回来。

庆幸的是,结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糟——我根本没那么重要。

半数以上都回复了我的验证消息:有极了解我的,恭喜我“重新活过来”;有明知道自己被删掉,感慨一声“你太没良心”,寒暄起来;有寒暄起来反而替我遮掩的,找个理由岔过这个话题;有根本不知道被删的,纳闷问一句“又犯啥神经”;很小一部分到现在都还没回复的,我也没必要揣摩对方的心理,给自己找麻烦;还有的发现被删掉用删除回敬的。

心里原本担心犹豫的结果既出现了,又没出现。说出现,是情况确实按照我所想的发生了;说没出现,是情况发生之后,自己本身的状态是平和的,没有想象中那种“天要塌了”的感觉,更多的是认清现实。

心掉进了肚子,事情也尘埃落定。


第二件:理事会读写营第二期,“让我欢喜让我愁”

看到读写营的招募令,想也没想就报了名,提升自己总是没错的。

本来以为读写营的氛围会轻松活跃一点,却没想到又给自己上了层枷锁,也怪我没仔细看清这期的主题——“谈谈文学”。

文学对我来说本就是玄而又玄的,自己文学素养更是为负,连上了两节课,一个字也听不懂,再加上老师极度口语化的表达,更是像是在听天书。看着群里的小伙伴们热情不减,跟老师你来我往的交流,精品作业满天飞,我觉得“我多半是废了”。

正犯愁呢,海泩小姐姐就来救我于水火了。因为看到我的语音转文字,所以请我帮忙整理每堂课的文稿。说实话,这个工作我个人觉得没啥技术含量,复制粘贴就完了呗,我可太高估我自己了。

整理第三课的文稿,头发掉了三百根。我也终于知道了网络热梗“脑子在前面飞,嘴在后面追”根本不是什么梗,而是生活中真的有人能做到的“超人技能”!!

整理文稿的时候有多难,整理完了再读就有多敞亮,至少是能把老师在说啥搞清楚了。之前虽然也会反复听语音,但不懂的地方还是不懂,完全不知所云,后来整理文稿,又怕按照自己的理解去修改补充曲解了老师的意思,所以只好把实在听不懂的地方晾在那里,尽量复原老师原本想表达的意思。

关于文学还是一窍不通,作业越来越难完成。老师讲的耳朵听懂了,但抵不过脑子离家出走啊......我太难啦~~~


关于感情:哪有那么多多愁善感的感情呢,活着不过是把“厚脸皮”和“不要脸”(别死要面子)贯彻到底而已,畏手畏脚时,做人做事都做不痛快。

关于文学:这事儿和学习一样,有时候需要那么点悟性,别的我不懂,自己的专业还不是学了几十年才有了现在的理解和看法,哪能指望一出生就是个明理懂事的成熟人的呢,随缘而已。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