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英谈当今教育

2024-10-17  本文已影响0人  琴心雕虫

塞内加曾说:“我们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的人生都让人潸然泪下。”

我们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才能让孩子说我的坐L生涯结束了?

林小英“十三邀”里揭示了八个教育的真相,每一个都值得我们反复思考,然后我们才能对很多东西释然。

第一点林小英说高中的教育就像是一个去除健康因素的过程,从高一到高三,生命力渐渐萎缩。如果架一个摄像机把这三年录下来,再浓缩到一个小时里,孩子是怎样由荣变枯的,画面会非常残忍。

第二点林小英认为国内教育已经陷入了无效的内卷,孩子们学习就是为了赢过别人,至于是否真正有收获,是否内心真正的愉快,根本来不及关心。

第三点林小英说为什么人们现在只相信一点,就是刷题是有用的,没日没夜的学习是有效的。这个封闭的逻辑链条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其实就是评价。一直以来的治理方式就是太喜欢把某种单一的标准当做全部,而教育应该是达到一定底线之后就允许每个人自我放飞。

第四点他直言不讳地说,很多优质学校其实是多吃多占的结果。夸张到什么程度呢?2003年开始评上示范高中的,立马能得到一到两个亿的额外经费。上海一所优质学校发给高三老师的高考奖金,比普通中学一整年的运营成本还要高。可是他也发出了灵魂拷问:就是胜出者就应该多占那么多资源吗?不是应该在洼地多填点东西吗?

第五点他说知识应该有本土性,每一个人有分裂的个人知识,互相之间才能进行思想的交换。但是我们的教育不尊重个人分裂的知识,不给孩子自己决定自己干什么的空间,全部都是集体知识。吃饭时间只有五分钟,挨着一块跑步、一块背诵,互动性就完全消失了。我们是把计划经济那一套用到了新兴的教育思维里去了。

第六点林小英说教育的基础性就是为人的一生打基础,人很重要的一个本领其实就是玩儿,会玩儿才幻化出一个领域就叫做艺术。可是现在的孩子根本不会玩,不会跟这个世界相处。但是人的一生不能只是谋生啊,否则这一生就是个苦役了。

第七点呢他认为教育的预备性就是为职业作预备,为升学作预备,可是我们的初中却没有为中考普职分流的学生做哪怕一丁点儿的准备。基础教育只为升学作预备,其他的压根儿没有考虑。明明很多孩子也是非常棒的,假如他们能够在这个阶段被听见,被认真对待,被辅助,他们有各种各样无穷的潜力,那他们可能就成为了一个自由派艺术家、一个冒险家、一个手艺匠人。

第八点林小英又说我们好像知道什么是对的,但是却一直在另外一条路上越走越远,让人非常的难受。为什么会这样呢?他认为管理者就是保险起见,怕万一改了,考的一塌糊涂,怎么办?一些一线的老师和校长他有自己的认知,但是这种认知被重视吗?有机会浮出水面吗?万一出了一点小小的事故,能被接纳吗?答案不言而喻。所以整个教育能够发挥作用的空间就越来越小,人们的信任度也越来越低。

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家长和孩子到底怎么办呢?林晓燕给到的建议就是两个字——脱嵌。也就是不要一味的过渡地嵌入到这个教育体制中。但如何脱嵌?我想至少我们家长最最基础要做到这三点:

第一就是要充分理解自己的孩子。给孩子减压而不是给他安排更多的作业和习题,让孩子更加喘不过气来。

第二点就是要欣赏自己的孩子。即便全世界都看不到他独特和闪光的,我们自己也要看到,而不能说我们也看分数看排名。

第三我们家长要提升自己的认知,比孩子看得更长远,这样我们才能理清楚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才能给到孩子方向上的引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