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梦想叫醒的我收获了什么--CEO 01课
2016年10月30日,对一向标榜“最幸福的事之一就是睡懒觉”的我来说,这是一个不一样的周末:5:30起床,6:00准时坐在电脑前参加线上课程--“做自己的CEO”的第一课,并且在接下来的4个月的每个周末,我都将这么过。
课程是我积极主动争取来的,一直最怕早起的我,在兴奋中心甘情愿早起了。想起之前听过的一句话“每天叫醍你的不是闹钟,而是梦想”,好像说的就是我耶嘿嘿,我还是借助了闹钟哈~
这一课的主题是:高效个人成长原理。
课程目的:澄清高效个人成长的相关概念。
课程目标:达到理解程度,能听懂老师在讲什么,若是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就更好。
课后作业:完成课程学习感受一篇,最低标准:使用圣诞树模型进行回顾。
圣诞树模型是啥呢?在药山老师的文章高能的圣诞树回顾模型中了解到,圣诞树模型是李秀燕老师送给大家的一个用于总结回顾的高能模型。以下摘自药山老师的文章:
模型非常简单,由下到上由“四三二一”构成。
- 四个收获。“收获”,指从中得到了什么?
- 三个感悟。“感悟”,指由此想到了什么?
- 两个改变。“改变”,指什么东西和以前不一样了?
- 一个行动。“行动”,指你接下来要做什么?
我按照圣诞树模型对这一次所学内容进行梳理,感觉原本混沌的脑袋清晰了不少。
4个收获
1. 更好的理解了目的、目标、手段之间的关系
目的是为了什么而做事情,手段是用来达成目标的,目标来源于目的。
现实中,我很容易在没弄清目的的情况下,上来就制定“目标”,其实是将手段目标化了。想想我在年初制定的“每月学习一个课程”的计划,也是掉进这个坑里了,没有想清楚每月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以致学习很盲目,所以大半年过去了,收效甚微。
当老师问:自我管理是目的、手段还是目标?我不假思索的想说:手段。细想后发现自己又掉坑里了。关于这个问题,首先要看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以自我管理为人生方向的人,自我管理可能是目的;而对于像我这样期待成长的成长者来说,自我管理是手段,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个人成长。
2. 学习到管理者的思维模式:PORT模型和GROW模型
PORT模型是管理者的核心思维模式。
- P:Purpose,目的。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
- O:gOal,目标。目标是什么?
- R:Result,结果。要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 T:Task,任务。要执行什么样的任务?
GROW模型是管理者的另一底层思维模式。
- Goal:目标。要去哪里?
- Reality:现状。现在在哪里?
- Option:方案。要怎么去?
- Will:行动。下一步怎么做?
一件事拿到手里,你首先想的是什么?如果想的是马上做,说明还是执行者思维。如果想的是:做这个事的目的是什么,实现怎样的目标,达成怎样的成果,通过完成什么任务来实现,说明你已经在用管理者思维了。
整合两个模型,管理者思维模式下的顺序是:目的--目标(订目标时,先看下现状)--成果--方案--任务--行动。
3. 理解了什么是价值
价值是什么,价值是无差别的时间和有差别的行为的积累。
无差别的时间,指每个人最多可以投入的时间是一样的,每天24小时。
有差别的行为,指每个人的行为及行为有效性是有差别的,比如说,听课,有的人是课前预习+课中笔记+课后作业+分享等,有的人是边玩手机边听;再比如说,都是课前预习+课中笔记+课后作业+分享,学习有效性也不尽相同。
虽然是无差别的时间,但不同的人对一件事的投入时间可以不同,在行为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增加投入时间,来提高价值。比如说,我学习吸收相对慢些,一个课程,别人花1小时理解了,我花1小时没能理解,再花半小时,最终理解了。
4. 见识到最高效的学习方法:本质导向的学习方法
永澄老师一直提倡做事情要抓本质,抓住问题的本质,类似问题都可迎刃而解。本质导向是最高效的学习方法。这堂课,我是真正见识到了本质导向学习的高效性。做自己的CEO,是自我管理系统构建课程。第一课,老师没有让我们马上就去学习目标管理、问题管理等等,而是让我们先理解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澄清自己为什么要学习这个课程,是为了更好的个人成长,而个人成长的本质是从价值现状到价值目标的变化过程,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价值管理、目标管理、情绪管理、行动管理、知识管理等等,都是围绕价值目的。理解了这些,我们会更容易理解后面的课程,也更不会走弯路。
3个感悟
1. 感受到学习的热情
小伙伴们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星期天的早上6:00,36个学员的班级来了90多人上课,除了新学员,还有一群自发前来复训的老学员。学习完后,各小组又马上进行了小组课后总结。然后,整日微信群里都是大家不断交流的声音。
2. 感受到课程的高能
课程讲的都是特别本质的东西,时间不算很长,非常高能。通过对目的、手段、个人成长、自我管理、高效等概念的澄清,让我理解了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个人成长的本质、什么是高效个人成长及高效成长的核心策略,更为重要的是帮助我澄清了为什么要学习自我管理,以使我有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从坑里爬起来,继续往前走,让今天掉过的坑可以成为明天的护城河。
3. 一不小心就掉坑里了
课程非常高能,也非常烧脑,本质的东西理解起来真心不容易,听老师讲时,觉得很有道理,觉得理解了,再细琢磨下,好像又不理解了。处在浅理解层面,一不小心就掉坑里了,相信未来这样的掉坑会很常见,不过没关系,只要不放弃,持续做,相信我们也会像秀燕老师一样练就一身爬坑本领,构筑起自己的护城河。
2个改变
1. 对自我管理和个人成长的认知改变
为什么学习自我管理,在没有上课之前,我觉得我不会说出“为了更好的个人成长”这个答案出来,而会说:为了不纠结,能够更开心快乐;为了有更多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为了让工作更顺畅……只是又有点担心,自己是不是太贪心了,这么多目的,怎么实现啊,到底哪个才是最想要的目的,于是我又纠结了~~。学习之后,了解了个人成长的本质,不再在这个事上纠结,学习自我管理,就是为了让自己更好的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我前面所说那些目的也是为了更好的成长,不矛盾。
2. 思维模式的改变
以前制定周计划,基本上就是罗列惯常要做的事、自己上周想做还没做的事或他人要求自己做的事,好多事都没去想做的目的是什么。而这一次制定周计划,我尝试着先去澄清目的,结果我发现澄清目的后,自己对待这项事情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比如说,关于参加周例会,以前没认真想,为什么要参加,就很容易在例会上开小差,结果啥也没听到;想了为什么要参加后,就会有目的的去准备、去听。
1个行动
问题笔记:把自己在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记下来,带着问题继续下面的学习和实践。
附我的疑问
1. 关于目的
制定周计划,写目的时很纠结,感觉每件事背后都有目的,目的背后又有目的,所以这个目的是应该写这个计划内容的目的,还是写目的背后的目的?
- 首先,不知道“每件事背后都有目的,目的背后又有目的”这个说法是否正确,还是依然没有理清概念?
- 其次,不知道是写哪个目的都可以,只要能够帮助自己成长,还是有讲究?
举例说:完成做自己的CEO第1课学习及作业,如果说就这项计划的目的,我认为是:理解课程内容,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基础;那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基础的目的是什么呢?更好的个人成长。
我个人感觉:“理解课程内容,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基础”这个目的感觉更实在,更能激励自己认真对待当下的学习,因为不认真学,后面可能就跟不上。“更好的个人成长”这个目的很本质,但感觉更遥远,动力感和压力感都不如前一个。
当晚补充:再次看了永澄老师的管理效果公式及精进应用,其中讲到“目的有很多层次:有解决这个问题“为了”什么,这是直接目的;此外还有偏重于意义的间接目的”,至此对第一个疑问恍然大悟,“理解课程内容,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基础”是直接目的,“更好的个人成长”是间接目的。
2. 关于结果和目标
永澄老师在一个单词让您从执行者成为管理者中说
目标到底怎么达成,没有标准啊,所以用结果衡量,只要结果出来了,目标就有了
我的疑问:有效的目标是要符合SMART原则的,所以一个有效的目标不会没有标准,又为什么说要用结果衡量,只要结果出来了,目标就有了。目前有点蒙,搞不懂两者的联系和区别。
2016-11-3补充:今天看了文/滚去看书(简书作者)的PORT模型刻意训练(下面的话摘自该文),好像有点搞清楚目标和成果的关系、区别了。
port模型中,其中的目的、成果和任务,实质上都是要围绕一个方向去行动。其中的goal--目标,其实可以单独摘出来,目标怎样制定,本身是没有参考标准的,但做一件事情,最终的目标是要达成一定的成果,用成果来反推需要达成的目标,制定出的目标,还需要符合3个特点。模型虽然看似简单,实质上背后的知识点却是比较多的。
〖结果导向,问问自己做这件事要达成什么结果〗,这句话让我联想到老大在讲大脑进化史中讲到的一句话,〖大脑皮层的额叶部分,可以让自己在任何事情开始前在脑海中进行排练,即先在大脑中以终为始的创造出来,然后再在现实中要事优先的创造出来。〗这两句话有点异曲同工的意味,在做事情之前,先去想象我要达成什么样的结果,在大脑中先去创造出已经获取这样的结果的镜像,然后再问自己需要制定什么样的目标来做参考标准,需要做怎样的任务计划来达成结果?
接下来,我将带着疑问及学习的热情继续我的爬坑之路~~
“做自己的CEO”是易仁永澄老师集合个人成长、自我管理、价值提升、职场发展四大核心领域,精心研发打磨形成的自我管理系统构建综合课程。
课程具体介绍请详见:http://blog.hiddenwangcc.com/bemyceoint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