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杂谈

用孩子的眼光、逻辑教养

2020-11-08  本文已影响0人  可爱的玫瑰花

为人父母,教养变成理所应当的事情,二十年出一件成品。20年的岁月中,你的教养方式是对是错,无从检验,也没有答案。在任何一刻用自己的判断,承担选择以后的结果,这是每个父母的权利。

周末,幼儿园的闺女最喜欢干的事情,是在家里撒欢。翻出玩具框里的玩具,各种小动物、遥控汽车,占着房间里的走廊。每次被我不小心撞见,屋子里总是杂乱无章,根本看不下去。事先没有预设规则是我的问题,然而玩得如此欢,我也不想打断她。

选择1:不参与,让孩子自己独立玩耍,看着杂乱无章的屋子,任是眼不见为净。

选择2:反正屋子已经乱了,跟孩子一起玩,看看她究竟在玩什么游戏。

选择3:立即打断孩子,警告她玩过之后要收拾房间,把房间恢复成原样。

选择4:直接训斥孩子,不要玩了,你看看,把屋子搞成这个样子。

以上四种选择,很多时候在我们心情状态不同的情况下,都有机会成为那一时刻的判断与选择。其实,我们也不知道哪一种选择最有利于孩子的教养。只是每一种选择都承担着不一样的后果,但答案似乎也很模糊,不易察觉。

《园丁与木匠》是美国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在经历了自己养育孩子以及孙子辈之后,用园丁与木匠两个职业来比喻教养孩子。园丁是为孩子创造一个客观成长的环境,用肥沃的土壤养育他们,让他们独立成长的同时,给予支持。木匠是先想好二十年后要成长的模样,比如外交家、律师、舞蹈家,然后在这有限的二十年里填充相关的知识与经验。

一个是在客观的环境影响下,长成他自己渴望生长的力量;另一个,像极了成人世界里的先定目标,然后制定短期目标一个阶段一个阶段这样去实现。不可否认,木匠型父母比比皆是,然而孩子成年后,快乐的没有几个。

父母要的,往往都是孩子不想要的。孩子想要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一种由亲密到分离的方式。提供支持,给他们尽情撒泼的童年、少年,是父母唯一能够做的。园丁,做园丁型父母肯定比做木匠式父母,遭受的难度系数要打。

意味着有时候要放弃成人的规则与想法,用孩子的眼光、逻辑来理解教养当中的每一刻。父母是痛苦的,收获是丰盛的,只是这种收获暂时没有答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