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来的只配叫“正确的废话”,做出来的才是“道理”
这是我的第【366】篇个人原创。
感恩关注,欢迎转发。

“听过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是江湖上流传已久的一句话,最早出自韩寒的首部电影《后会无期》。按照现在的文案写作标准,这绝对算得上是标准的金句了,它把某种人生现象概括得非常精准。不然也不会流传如此广泛,让每个初次听到的人都觉得它无意中戳中了自己。
但是话也要分两头,许多以前的所谓“道理”在今天看来其实并没什么道理,但当时的人们好像并没意识到这一点。比如老话常说的“一个巴掌拍不响”,你试过就知道,这并非事实。别说一个巴掌拍在身上会响,拍在物体上也会响,哪怕你就直接拿手拍空气,只要速度足够快,你也能听到响声。一个巴掌确实拍得响。
还有比如“酒香不怕巷子深”。以前说这话也许有些道理,因为市场中的好酒本就不多,竞争没那么激烈。但现在所有的商家都知道,酒香也怕巷子深,因为能酿出好酒的并不只有你一家。你必须花费许多高额的成本,才有可能让消费者知道你们家的酒是香的,这就是这个物质丰盛的时代商家们如此看重市场营销的原因。
光酒香有什么用,能卖得出去才是王道。各种网红店卖的产品难道都是行业里最好的吗?未必,但这并不妨碍它们拥有令无数同行艳羡的庞大销量。
话虽如此,但也不能否认,有些道理确实是前人经验智慧的总结,确实有道理。只是执行的人往往并不靠谱,以至后来的结果出现了偏差。道理都知道,无奈做不到,但这锅不应该让无辜的道理来背。
比如你早就知道早睡早起规律作息对健康好,可你就是忍不住一边敷着最贵的面膜一边熬夜;你早就知道减肥说来说去的最高宗旨无非就是“少吃多动”四个字,可你就是忍不住垃圾食品赤裸裸的诱惑,还要用“人类千辛万苦进化到食物链顶端不是为了节食”的歪理来自我安慰……所有道理你都知道,必要时还可以讲得头头是道,但又怎样?知行合一,从来没在你身上出现过。
从小到大我们听过的道理实在太多了,但是真正能说到做到的人好像并没几个,除了我们自己,还包括那些跟我们滔滔不绝地讲述这些道理的人。
让子女好好学习不要沉迷游戏的父母,自己日常最多的娱乐就是打麻将和刷各类弱智短视频;让员工不要迟到早退工作态度要端正的老板,自己从来不会准时打卡上班;在商学院里口若悬河地分析各种成功商业模式的教授,自己从来没在真实的生意场上赚到过一分钱;教别人“财务自由”的各种“财富导师”自己都还没有财务自由,他们财务自由的唯一方法就是反复收割崇拜他们的无脑韭菜……
可见光说没用,只有自己亲身验证过的道理才可能对别人也有同样的效果,注意,还只是“可能”!这其中还必须考虑到个体间的差异。适合你的东西,未必就100%适合我,你的成功我无法复制,我走通的道路你未必也走得通。每个人都必须找到自己的成功模式和要走的路,就像你酷爱的美味,在别人吃起来也许就是永远无法接受。
真正厉害的人,只讲自己已经做到的道理,并且他还知道,即使所有人都按照他的方法亦步亦趋,最终也未必都能有和他一样的结果,因为这世上还有“个体差异”,还有“概率”,还有“偶然”。知行合一固然难能可贵,能懂得每条正确的道理未必都能得到正确的结果才是更高的境界。
所以,真正的高手都是做到再说,先有践行成果之后,再出来传道授业解惑,并对自己因之成功的那套道理不抱执念——即,并不执拗地认为别人只要这样做就一定能成。因为他明白,所有的道理都来源于事后归因,大多数成功也都是事后总结出来的,“按道理行事”只是“成功”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说了这么多,总结起来就两句话:少一些道理,多一些践行。毕竟最终推动事情往前的是行动,而不是口水。但写到这里我忽然意识到自己刚刚完成了一次完美的“打脸”行为:这篇文字不正是在讲“少讲道理”这个道理吗?那我又何必要写呢?
“真疼!”我摸了摸发红的脸颊,心里仿佛听到了清脆的啪啪两声。
《如是我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