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书评写作营(齐帆齐商学院)读书

帝制与盛世:换一个角度来看历史

2023-01-27  本文已影响0人  平凡女子liz
(图片来源:当当网)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说如果让你穿越回到古代,你最想去哪个朝代?

我记得当时很多人的答案是唐朝和宋朝,无非就是唐朝的强盛,宋朝的开放,然而事实真的是如此吗?如果是来到明朝或者清朝,又是怎样的场景呢?

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李晓鹏通过这本《帝制与盛世》给出了他个人的见解。作者运用了政治经济学的眼光以及数据分析的方法,重新进入到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之中,从制度的确立与变革,机构的设置,以及当时社会困境的应对之法,讲述了中国两千多年文明的传承与变革,以全新的视角,给我们总结出了帝制之下的古代中国,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盛世启示。

可以说,当我跟着作者的脚步,一点一点地接近曾经的古代中国,突然觉得,虽然曾经的历史已经是时代的潮流,我们没办法回到过去做出任何的改变,但是,不同角度解读,让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回看过去,知道有些事情其实并不是我们看起来的那么简单。

社会的发展,包含了方方面面,它不仅是政治的,还是经济的,甚至于是民生的。拢拢总总,我们如果只是浅薄地接受最后的结论,而没有去发掘背后的玄机,其实,错失的便是以史为鉴的机会。

(图片来源:当当网)

01 对于历史,我们最需要的不仅仅是认知

从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来看,中国的文明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国流传最后的。可以说,在目前的认知之下,我们可以不停地往前追溯,追溯到两千多年连续的历史。

而其他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更替中,有的是直接消失,有的则是出现断层,这对于人类来说,都是一种损失。

还记得读书那会,当我们的历史告诉我们这个结论时,当时我内心的疑问就是,为什么我们中国的文明可以这样一代又一代地传下来呢?

我们也都知道,中国古代的皇帝是世袭的,而朝代的更替,是后一个朝代对前一个朝代的推翻。随之而来的,便是对前朝很多东西的否认,但是在中国好像并不全是。

比如,对中国影响很深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它起源于隋朝,后面经过唐朝的不停发展与完善,最终成了后来各个朝代都推行的制度,由此可见,这个制度的出现,对当时的社会来说,是有很大的需求的。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出,后来的朝代统治者,在推翻前朝之后,他们的是有一定的心胸和思考的,而不是全盘地将它否定。

而在这本书中,李博士对科举制度的阐述,确实让人觉得,曾经我们读书时老是提到科举制度是对人性束缚的理解,确实是片面了。因为我们是站在后人的角度来看问题的,但是我们却忘了站在那个时代背景之下来看这个人才选拔机制的刚需。

因此,关于历史,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认知,还有思考。我们得思考曾经历史上存在的某些现象的前因后果,这大概才是我们读史的作用吧。

(图片来源:当当网)

02 关于读史,我们最需要的是思考

以前,我们总说,中国古代的中国是“封建主义社会”,可是,从作者在书中的论述中,中国的古代社会,应该是帝制国家,只有这样,才能在那个生产力并不发达的社会里,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做出了一些后人看着觉得不可思议的决策。

这一点,相信也是颠覆很多人的认知的。所以,这其实也是给我们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是不是就真的是如作者说的那般,如果你感兴趣,你也可以考究看看。

前面我们提到,关于历史,我们不能仅仅是认知,我们还得学会思考。因为有了思考,我们才能真正地以史为鉴。对于过去的事情,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我知道了”,那么我们真的就是“我知道了”,但是总结过去,开创未来就谈不上了。

就好比,文章开头留下的问题,“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就只有中国留下来了?”,如果你只是停留在结论部分,那么最多你会在心里说一句:“哇,中国好厉害啊!”但是,分析,对比其他三个文明古国消失的原因之后,我们可以从方方面面给出这个问题的见解。

比如,从地理环境来说,这四大古国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因为都有一条大河,我们习惯性地唤作母亲河。然后因为河流的冲刷,慢慢地形成了适合人类耕作的沃土,由此,人类慢慢地定居下来。有了稳定的地方,才有了固定的生产,人类才能慢慢地繁衍生息,贸易经商,建立政权。

那为何会消失呢?有的是因为天灾,有的则是因为人祸。而频繁的战事便是原因之一。在这之后,我们便可以继续深究,为何会有频繁的战事等等。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为何又可以是例外呢?

这些思考,用今天的话来说,其实就是一种底层思维,我们把握的是思考问题的闭环,“问题——思考——实践反馈——再思考”,最终形成的认知,才是我们要知道的最终结论。

我想,这才是我们读史的真正价值所在。

(图片来源:当当网)

03 盛世的缔造,不妨换个角度来看看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有很多个朝代,每一个朝代里,总有一段岁月可以被称之为盛世。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当事物积累了一定的量变之后,就会产生质变。而盛世发展到巅峰之后,又会慢慢地走下坡路,然后历史就是以这样的方式,螺旋式地前进的。

前面提到,如果可以回到过去,很多人想要回到唐宋,这两个朝代真的如此好吗?从文学的角度看,这两个朝代确实留下了很多文学佳作,所以直到今天,我们还在学习着“唐诗宋词”。

但是在这本书中,作者用经济学的角度给大家一个不一样的结论,他说,如果你是读书人,你可以幻想着回到唐宋,特别是宋朝,但是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人,还是算了,因为那个时候的徭役很重,有可能你忙活了一整年,到头来却不知道该怎么过年。

可见,有些事情的认知,是需要不同的角度的。而在后人给出的历朝历代的盛世标准里,宋朝更是没有,反而是在明朝出现了。

这大概会超乎很多人的想象,因此人们开始去思考,明朝是如何出现的呢?我们的古人常说一句话:“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这句话可能在明朝的皇帝中尤为明显。甚至于在这本书中,作者把明宪宗朱见深拉到大家的世界里,给出的评价更是“他是一位雄主”。

朱见深是谁呢?刘诗诗演的《明妃女医传》,大家应该有看过吧,里面霍建华演的便是明朝皇帝朱祁镇便是他的父亲,当初他可是经历了从太子到废太子再到太子的人生起伏,之后在他十七岁登基之后,他的很多举措确实看得出来,他的成熟程度并不是一个十七岁的孩子该有的。

这就得归功了当时的储君培养制度了。可以说,中国绵延两千多的历史里,凡是盛世出现的岁月里,与之对应的,都有一套完善、行之有效的制度在运行着。毕竟,那么大的一个国家的管理,并不是因为有了一位皇帝就够了的。

而其中出现混乱的时间里,多多少少与制度的忽视或者被忽视有关系。比如,我们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在中国延续很多年的宰相制度,大家都说他为了加强君主的实权。可是,却不知道,原因有可能确实宰相心中忽略了君王的存在,把很多原本该是君王知道的消息都截胡了。可见,从当时的统治者来说,宰相制已经暴露了它的弊端。

那么,随之而来,便是你是要选择修补制度,还是变革制度的选择了。这考验的便是当时君王的智慧与能力了。

所以,关于帝制与盛世的关系,并不能只是单纯地从一个角度去解读,它包含的其实是方方面面的抉择。虽然,过去的历史,我们没办法回到过去做出任何的改变,但是今天的我们,可以理性、全面地看待我们的过去和现在。

换一个角度看历史,并不是为过去寻找托词,而是更加地全面地看过去。一个人,如果可以理性地看待自己的过往,相信未来会走得更远。同样的,作为一个国家的这个时代的人,如果我们也能更加理性、全面地看待我们的历史,相信,我们从中汲取到的能量,是我们每个人意想不到的。

过去,我们不曾参与;而今,我们可以站在历史的肩膀看向更远的远方。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