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路》
10、导 读
第三章大学之道与入世心法
第一节《大学》八目(中)修身齐家
刘弘毅:在前两讲里面,我们谈到了《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明明德,按照现代科学的解读,就是持续的提升自己能量的等级,自己意识能量的自由度,然后“亲民”在于外界的接触过程当中,从众生身上发现自己的问题,具体然后去灭度它,最后“止于至善”要达到一个究竟圆满的涅磐的境界,它是善的圆满,是一切苦的终结,这在三纲里面讲的比较清楚。
在功夫的境界里面,我们讲了八步的功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然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是内圣的四步,内圣的四步骤,完完全全是心法,它是从自己内部来修正自己的,按照刘丰老师的话,就是在投影源里边修改源代码和源程序,这是完完全全自己内部的功夫。修身作为一个临界态,他是由里边开始往外转,往外转以后过了临界态,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那是你与现实的连接,是自己一步一步在现实世界的展开。
如果说“格物、致知”是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手段,那么“诚意、正心”就是道德的方式和道德的手段,“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政治的方法或者管理的方法,无论是道德的,科学的,还是政治的,管理的,最后统统要回归到修身。修身就是修整你自己,调整你自己。《大学》说从“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强调的都是“修身”这个词,古人做官也是为了“修身”,不让做官,回家了,高高兴兴的,也是“修身”,我赚了钱了,我要“修身”,我不赚钱,我还是要“修身”,因为这是根本。离了这个根本,你的生命就没有意义。你的生命价值就没有办法实现,所以我们今天就从“修身”开始说起,然后说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好,我们今天先说“修身”,探讨入世的心法,什么叫作入世的心法,稍后我和刘丰老师有一个互动,刘丰老师将从科学方面来解读,怎么叫做“入世”?怎么叫做“心法”。
我们可以把“八目”的功夫看成是一种“能量的重组”,或者叫做“资产的重组”,比如说“格物、致知”是第一种重组,它是摆正你意识和物质之间关系的重组。
刘丰:换句话说,本质的根源是内在的,释迦牟尼佛讲的“颠倒梦想”,是说人们在认知上把内外颠倒了,我们以为自己看到的世界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其实对他的感知是内在的反应,学习现代科学的人,一般认为我们的眼、耳、鼻、舌、身都是对外部事物的信息的一个反应,这相当于不同的传感器。实际上,从能量本质来讲,低维空间的事物是高维的投影,四维以上的高维全都在意识内在,意识的内在有什么样的信息就会投影出什么样的外部世界,它把外部世界的这种能量渲染出了人的意识能够渲染出的部分,渲染出的那部分相,其实取决于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什么样的认知就会渲染出什么样的外部世界,在一般的情况下,生活在三维空间的人大部分是依赖眼、耳、鼻、舌、身的人,意识是颠倒的,如果能够颠倒过来,真正相信内在才是“投影源”,改变“投影源”,外面的世界就会改变。这个时候才有了所谓的修行。
刘弘毅:济公老是“拿大顶”呆着,他认为这个世界是颠倒的,认为只有“拿大顶”他才能看得正这个世界,这是“第一层重组”,即要重新摆正意识和物质之间的关系。
第二层重组就是“诚意、正心”与“修身”之间的关系,就是你的“意”、“心”、“身”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说“意”和“心”一般不太容易区分,怎么叫做“心”?什么叫做“意”?在佛法里讲八识,第六识的这一点,我们可以叫做“意识”,那么进入了第七识到了第八识,就是属于那种深层的,他是跟“性”相连的,是“心性”的性。所以这第二重是摆正你的诚意,摆正“意”、“心”、“身”之间的关系。
在“诚意”里边,我们提出了几个要求,第一是要有“信”要有“愿”。第二是要专注,所以诚意。我们读古书的时候很多的时候说“你要把意诚住”。什么是把意诚住,就是要专注,要专心在一念,然后就能达到“正心”,“正心”就是调整你自己的心理、心态。
请大家注意“正”字,它是由三个字组成的,一个是“上”,上下的上,告诉你方向在哪?再加以一竖是“止”,你应该怎么做?你定在哪一个境界上?最后上边加一个“一”,止于一就叫做“正”。这个“正”字如果能够深刻了解的话,对如何正心?如何调整自己的心理心态,将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们今天讲“齐家”的时候会着重讲正心。
第三层重组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与现实的连接,就是你验证自己本自具足,就是你自己有的东西。如何在现实当中来印证,它是从家、国、天下这样一层一层来展开的。
我们中国人的家国是一体的,为什么家国是一体?中国人认为国就是家的展开,它的边界再扩展开就变成国了,再缩小就变成家了,中国人的家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小家概念。中国一个大家上百口人是一个大家族的概念,齐家是最难的,为什么?大家发现家里不是讲理的地方?家里不能讲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他说他的理,你说你的理,谁要讲理,他气死你,你没办法是吧,老婆跟你闹一哭二闹三上吊,你讲什么理呀,没理好讲,你跟你妈讲理。还是跟你爹讲理,还是跟儿子讲理,没法讲,家里是讲情的地方,它是情的一种结合,怎么在家里磨合?在家里把棱角给磨没了,在外边你就无往而不胜了。所以“齐家”是我们要入世的第一步。
我们现在经常看到有的人做企业很成功,家里边乱七八糟,实际上,按照刘丰老师的话说是他把这个应用题给解错了,人这一辈子,他带的任务是不一样的,解得题目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是来超越财富的,有人是来超越感情和家庭的,如果他把这题解错了,本来是来超越情感的,他变成解财富观了,他干什么都赚钱?但是就是结一回婚,离一回,结一回,离一回,老在这儿栽跟头,这个是刘丰老师说的是吧?还是您说的比较精彩。
刘丰:我这样理解“齐家”,“家”是血缘关系,我们上次还提到过,缘是在投影源里的关系,再举这个例子看,我这只手投影到墙上,我的手是三维的,而墙上那个像是二维的,在这墙上,我这五个手指头之间体现出来的是手指之间的一种关系,如果手的位置变化一点,手指的投影关系。就变成别的样子,随着手的角度变化,可以看到手所投影出的N种像,但是这个关系到第三维怎么看?五指之间的关系是确定的,三维的关系对于二维来讲就是“缘”。
我们大家经常讲,什么叫缘分,我这五个手指头投影到墙上,这手指头是分开的,这叫“有缘无份”,然后我这么投影过去,他们重合了,这是缘分具足。在现实中,我们聚到一起的关系是因为在第四维存在着一种固有的能量关联,这种关联在我们三维空间讲就是缘。我们家庭带着血缘。这种关系是非常紧密的,他在高维空间里是最紧密的能量关系。
我们知道,所有在空间形成的能量关系,在量子物理里面被称作“量子纠缠”。所有的纠结,所有的认知,其实从根本上来说都是障碍,在高维层次能量的纠结,“投影”到我们现实中来,就是我们的血亲关系,是最紧密的这种纠结关系。现在我们家庭里出现的这些相,是我们内在最本质的能量冲突,所以家里遇到的各种问题各种挑战,是和我们自己除了身相以外,最紧密的关系。
我们先要“修身”,因为在高维空间投影下来,跟我们关系最密切的是我们的身体,这个相是我们的身相,身相放大一点,就是我们家庭的能量关系了,他们都反映的是内在的、本质的能量关系,身体可以通过我们的疾病,我们的情志,让我们对内在有一个觉知,到底内在有什么样的认知障碍,当我们把身体内在的认知障碍调制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继续放大,会发现我们与周围能量之间在更大的能量范畴里面就是家庭。
刘弘毅:您认为家是一个干什么的地方?
刘丰:我认为家其实就是我们去觉察自己内在认知障碍,进一步把这些障碍去超越去颠覆的一个地方,在现实中用俗一点的话说。家就是一个道场,就是我们修行的道场,因为在这个地方无时无刻不在觉察着自己内在认知的障碍,因为我们知道,看到的世界都是自己内在的投影,家是离我们最近的地方,早晨起来一睁眼就跟家是连接的,从一睁眼到晚上睡觉闭眼,这个过程中,我们跟家人的连接是最密切的,这种密切的关系,让我们时时刻刻。行住坐卧都有机会觉察自己内在认知障碍。
刘弘毅:还有一句话是说“家里是学习爱和被爱的地方”。
刘丰:对,进一步放大就是我们在三维空间里边能感受到的最大的能量“爱”,我理解的“爱”在现实中像太阳一样,真正的大爱,他没有分别,不会因为这个人是好人就多给他一点,那个人是坏人,就少给他一点,我们所有的烦恼来源于分别,来源于对能量的一种纠结,因为有纠结才有分别。
在“大爱”这个能量体系里边体现的是无分别,所以他没有烦恼,太阳只管付出,不求回报,可是如果我们拿一个放大镜把太阳光聚焦到一点的时候,那这点就烧焦了,这得出一个很简单的结论:“一切狭隘的爱,对人都是伤害”。我们把这么大的能量聚焦到一个人或几个人身上的时候,那这些人反而会被伤害,我们觉得在帮别人,在爱别人,在呵护别人,其实他会觉得被伤害了,比如家长管子女觉得都是为孩子好,可是孩子的内在总是觉得被伤害了,当我们把这么大的能量聚焦到一点的时候。我们产生了巨大的能量分别,这一点的能量强度跟周边的能量强度差异太大了。
那我们为什么还要组织家庭?为什么还有这种家庭呈现?实际家庭是让我们学会爱与被爱的地方。
什么是爱和被爱?那是感恩,是接受,是原谅,是包容,无条件的感恩,接受,原谅和包容,就是去除分别。就是把自己跟别人的分别完全超越,会关照对方的立场,对对方无条件的尊重,感恩,接受和包容,家是一个学会爱和被爱的地方,当家庭学会了爱和被爱,再把它放大到世界的所有方面,这样的家庭最后就变成贵族,就能承担人类社会各方面的使命,并可以福荫百代!
人们说富不过三代,是因为富二代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败家子,要么是贵族,而贵族是可以福荫百代的,他承担责任和使命,他把爱以一个家族的形式拓展到周围世界,家庭就是一个修炼的道场,是一个共同提升的空间。
......
南怀瑾先生讲过一个例子,湖南有一个姓肖的老道会法术。就是一杯水,他念个咒,然后拿手一指,把这杯水喝了有什么病,当时就能治好,肚子疼的不得了,喝完当时就不疼,立竿见影,南先生想学费了很大的劲,花了好多钱,最后传他的时候还让他保密,发誓不能泄露,最后传他的咒的时候老道趴在他耳朵边告诉他:“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他说我差点没气晕了,我从四岁就开始背,我背的比她熟,我还磕头花钱啊!转了一大圈儿学了一个大学咒。但是那个肖老道。他就用这个治病,人家就管事儿,你从小学了这个半信半疑的,他就不管事儿,所以说你是不是真的信他?你能不能“诚意”,能不能“正心”,这是很重要的。这是从情绪、情感入手来修心的。心理影响生理,情绪影响气脉,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人的“修身”,我们认为修身只是说说而已,古人认为修身不是这样的,修身一定是有所体现,什么叫做“有所体现”。
孟子曰:“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充溢)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诚于中,形于外。
富润屋,德润身。
儒家修身的重点在心不在身。
你看孟子对修身阐释“仁义礼智根于心”,仁义礼智,这种天德,五常之德,如果深深根之于你内心里面,你真的诚意正心的话,其“生色也睟然”,你的脸色。一定会好看,“见于面”,在脸上表现出来了,然后“盎于背”,阳气会走你的背部走你的督脉,施于四体,然后走到四肢,四体不言而喻,不用说什么,别人也会看出来,因为你气质改变了,容貌不一样了。我们书院里面,真正两三年跟下来的学生,她们的容貌一定会有改变,以前的样子很丑,现在看着,改了,以前的皮肤很粗糙,脸像橘子皮似的,现在很细腻,是不是改变了,她自己可能没有察觉,但是别人会有察觉。这叫“诚于中,形于外”。就是你的里面真正诚于中了,外面一定会改变。
有人是越学越傲慢,越读书,生命状态越差,这样一定是学错了,把国学智慧当成知识学了。《大学》里有句话,“富润屋,德润身”,人有钱了就要折腾房子,小房换大房,茅屋换别墅,就是不换房,也要把里外重新装饰一遍。“富润屋”吗?这是人之常情。“德润身”,令身体容貌气血发生改变的,一定是德上升了,纵如所谓读书养气变化气质,越学越瞅瞅,德还上什么身呢,没德一定是学反了,越学德越少,越来越缺德,一定是学错了!
孟子修身的六个境界:
一,可欲之为善
二,有诸已之谓信
三,充实之谓美
四,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五,大而化之之谓圣
六,圣而不可知之之而谓神
儒家修身的重点一定不在身,而在心。《大学》谈修身,可是把《大学》从头到尾读一遍,没有说要挺胸收腹调身,为什么?
原因大概有三:第一,“正身”是童子功,幼年时期就已经完成了,传统的小学及生活规范的教育,其中就包括了正身。第二,正身再“正心”,正心身就正了。第三,正身再“修德”,德上升了,行为身形一定会改变,这就是所谓“德润身”。
孟子更了不起,孟子提出了修身的六个境界和六部功夫那是骗不了人的。
把孟子说的这六个境界记熟了,看一眼就知道一个人在哪一境界了,这是骗不了人的,这六个层次,六个境界,第一叫做“可欲之为善”,第二叫做“有诸已之谓信”,第三叫“充实之谓美”,第四“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第五,“大而化之之谓圣”第六,“圣而不可知之之而谓神”,六个境界。
什么叫“可欲之为善”就是你学的东西,你修的法门,别人看了以后羡慕,想跟你学,“可欲”有希求的愿望,这样你修行的就了。“善”不是善恶的善,是肯定的意思,相当于原话的中。相反的,如果你所学所修的东西,人家都反感,那你一定是方向错了。
“有诸己之谓信”,果真落实到自己生命里面来了,没有往外求落实到身体里边来了,在自身里面升起的内信,这叫作“信”。
“充实之谓美”,真正的充实你自己,补气荣血。充骨填髓,你的身体一定会改观,健康状况一定会改变,这叫做“美”。
“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有光芒放射出来,量子生物学上称为生命能量的辉光。这个就叫做“大”。何谓大人?此之谓也。
“大而化之之谓圣”,大小是相对概念,再大也是有边界的,大到了没有边界,超越了相对,“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了”,就是圣。
最后,“圣而不可知之之而谓神?,超越了圣,再往上走,就不是我们常人的智慧所能及的了。
孟子的学生问孟子,说乐正子这个人(乐正子也是跟孟子修行的),他修行的境界到了哪一步呢?孟子说“二之中四之下”什么意思?在第二个境界的上边,第四个境界的下边。就是第三了,换句话说乐正子的境界就是“充实之谓美”,德才上身,行为上刚刚表现出来,别人看着美哉!其实才到达这个境界而已,我们自己到了哪个境界?到达“充实之谓美”的境界了吗?可能“有诸己”还没到,因为没有自信,生命中的本自具足还未找到,所以你差的还很远。第二个境界尚未达到,后面至少还有四个阶段呢?按照刘丰老师的解读,就是六个不同的空间维度吧?
11、导 读
第三章《大学》之道与入世心法
第一节 《大学》八目(中)——修身、齐家
刘丰:对,“可欲之谓善”。但我们解读人生的意义的时候,提升意识能量的自由度是人生的意义。整个人生,每一个人所要达到的最极致的目标,是那个本自具足的境界。
我们来看“可欲之谓善”的时候,实际我们把它理解为“看到所有众生都本自具足”,你会随顺众生,这叫“可欲之为善”,这个时候产生的善,是你由衷的,你对谁都不会去批判、批评,你会随顺。因为什么?你看到的是对方的本自具足,你在众生面前不会妄自尊大。
“有诸己之谓信”,也就是“相信自己本自具足”,一切东西内在都有,“有诸己”自己身上拥有一切,这个信叫正信,当你相信你本自具足的时候,你才有内在成就的动力,你才有基础,所以叫“信为道源功德母”,这是立信。
“充实之谓美”,我们自己的内在境界,能够从一个有限的外相,进入“投影源”,随着“投影源”的提升,从一维推到二维,二维美于一维;从二维推到三维,三维美于二维;到第四维感受到的美,就超越三维的美,这就是“之谓美”,这是充实,充实内在。所谓的充实,是你的意识在不断的提升,超越有限认知障碍了,回归到自己本自具足的状态,越往那个方向走,感受到的世界就越美。
“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这是什么意思?因为我们的内在全是能量,全是高维空间能量的一层一层的“投影”。当你充实了,不但达到了这个境界,而且在这个境界的背后,形成这个境界像的能量,能够呈现出来了,这叫有光辉了。所以,我们看到我们画耶稣也好、画释迦牟尼佛也好、画这些先哲也好,他们背后都有一个光环,这个光环是什么?是他的内在之光,这叫“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这大是什么?就是境界越高,他所占有的空间格局就越大,这叫大。
“大而化之之谓圣”,什么意思?我从四维到N-1维,整体的能量体系我融合在一个体系里,这就是圣人的境界,一切贤圣皆在超越三维的境界定位自己的生命,所以,佛家《金刚经》有言叫“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神是什么?是N维宇宙空间(N趋于无穷大),大家注意N趋于无穷大,它不是一个能够固定在某一个位置上的,它不可知,因为修无止境,无止境的向着那个N趋于无穷大的方向,只有在这个描述特征的能量状态之中,才能“谓之神”。这也就是所谓的佛,无上正等正觉;所谓的道,无极;所谓的神,唯一;以及一切的能量的主宰。
刘弘毅:这是在修身这一节,我们可以参考的孟子的话,从曾子到子思(子思是孔子的孙子,曾子的学生),然后再到孟子,孟子是子思的门人(弟子的弟子),两人间隔了将近100年,但是一脉相承的一个体系,通过孟子的话,我们可以理解修身的内涵。
《大学》里讲的修身,无论是齐家、治国还是平天下,一定离不开修身这个根本,所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为什么?我们在看《论语》里另外一段话,子路问孔子如何才能做一个君子?
修身与修己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论语.宪问》
孔子回答只有两个字:"修己"。用尊重、恭敬的态度,来修正、改变自己。
子路觉得不过瘾:“如斯而已乎?”就这样就完了吗?孔子说对呀!你还想怎么样?“修己以安人”,自己修正了,就能够让别人安定、安详、安然下来。子路又问:“如斯而已乎?”就这样就完了?孔子说对呀,还想怎么样?“修己”果真做到了,就可以让你周围的百姓都得到安定,“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用这样的办法去治国平天下,尧舜这样的圣帝名王都认为自己没有做到,至少没有做圆满,觉得是一块心病,果真能把“修己”做好了,这世界就太平了,我说这话你还不信吗?就是这个,再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我们从一般意义上理解“修己”就是调整自己而已。怎么调整?为什么调整自己就能够安人、安百姓、就能够治国、平天下呢?请刘丰老师给我们一个精彩的解读。
刘丰:我们刚才讲到,一切外相都是我们内在的“投影”,都是我们内在认知的“投影”,而我们这个内在认知的“投影”有一定的范畴,它投射出我们的身相的时候,我们讲“修已以敬”什么意思?这里面有几层。
第一,我们的内在其实是本自具足的,但是因为我们有不同层次的认知,障碍在那认知的状态里了,实际“修已以敬”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对自己内在具足的智慧的一个敬,一个是对外在的这个相的敬。因为外相源于内在,如果你能够从所有的外相反求诸己,从内在找答案,这个时候找到的答案才是这个外相的本质。如果我们在外面看到一个相,想从外面找到答案,其实那个答案对这件事情没有意义,在现实中,有时遇到一件事情,我们不开心了,就觉得自己遇到小人了,认为那个原因是外部的一个原因,其实不是,因为我们在外面遇到的任何一件事情,它的原因都是我们内在认知“投影”出来的,因此我们遇到所有事情时,第一件事是问自己--内求。
有些朋友问我:“刘丰老师,你能不能给我推荐什么书,我应该读什么书?”我说:“人最该读懂的那本书是你自己”。因为自己本自具足,我们每一个人体内都坐着一个师尊,就看你这辈子能不能把他请出来。所以“敬”是敬自己那个具足圆满的智慧,但这前提是你相信你本自具足,“修己以敬”就是问自己--内求,而且内求的过程,觉察自己的认知,把它颠覆、把它超越。
“修己以安人“,那个“人”也是自己的投影,你怎安那个人?其实你安人的过程,也是调整你自己的过程,你心里一转,外境就安;你心不安,外境就不安,外境只是对障碍的觉察,觉察我们内在的那个认知是什么。
我们有一种心,是要把人安下来,这叫有一个悲心、有一个慈悲,但是我怎么安?这是在修自己、修那个智慧,不是说有一个慈悲心,就可以安人,没有智慧,不把自己内在维度提升,根本转化不了外相。能转内在的,这是智慧,能够转内并“投影”出这个世界的外相,这是智慧,这是安人。
修己以“安百姓”,就不光是一个人了,就是所有众生,所有人其实都是自己的“投影”,全是自己“投影”的相,所以你可以安百姓。尧舜把所有世间百姓的疾苦,看成是自己的认知障碍,说都是自己的病,他把众生的烦恼当成自己的烦恼去解,每一个众生的烦恼都成了他得智慧的因,这叫烦恼即菩提,所以他比罗汉多了无穷多倍得智慧的因,这就是,当众生的烦恼都解了,他就觉行圆满,这就是“心净国土净”。
刘弘毅:这就是“修己”,《大学》里叫“修身”,它可以安人、可以安百姓。“安人”可以理解成“齐家”,“齐家”实际上是明明德以后,亲民的一个入手的功夫。要亲民,最好先从“齐家”开始,因为家里人有一个特点,你在外边是大师,回到家你什么都不是,你在家里被打回原形了,所以说,家庭是最好的修行道场。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社会的最小单位划分到家庭,不像西方。西方社会的最小单位划分到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义务,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西方国家的宪法,第一条:“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中国宪法里是“公有财产神圣,不容侵犯”,在我们的观念之中,最小社会单位划分是到家庭而非个人。
齐家亲民的入手处
中国传统社会,最小社会单位划分到家而非个体的人
家庭--家族--宗族--民族--种群--群族
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组成单位,相当于人体的细胞。修行成果看是否能齐家
没有一个稳定和谐的家庭,社会一定不稳定
家的定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