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0
二、设计小学心育课程的发展心理学依据
埃里克森的勤奋进取还是自贬自卑。埃里克森认为,人在成长过程中充满了种种矛盾和困境,一方面是个体有自我成长的需求,另一方面是社会环境不允许个体按其本性而毫无限制的自然发展。也许便形成了自我需求与社会限制之间的矛盾冲突。由于发展历程中各阶段的行为各有其特征,于是便产生了关键气的研究。所谓关键系是指在个体成长中的某一阶段,时期,其成熟程度恰好适合某种行为的发展。
个体在小学阶段,如果在学习上不断取得成就,其他活动中也经常受到成人的夸奖和鼓励,那么他们就会懂得通过勤奋学习,便能取得应有的成功,他们在学习上就会变得越来越勤奋,但如果他们在学业上屡遭失败在日常生活中,又长造教师,家长和同学的批评,那么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无能,于是便形成并强化了自卑感。所以,如何使小学生在六年学习期间,无论其分数高低,名次先后,始终能保持一种旺盛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始终能对生活充满乐趣和自信,是整个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发展性任务。如果错过了这一发展的关键期,学生进入初中之后就会遇到更为严峻的发展危机。
巴尔特斯发展是必生的,可维度的,可塑的。发展是毕生的多方向的发展贯穿人的一生,不仅仅包括成长,也包括保持,调节和衰退,发展是多维度的。发展包括生理,认知和社会情感多个维度,即使在同一维度中,如治理也包含许多成分,例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言语能力,思维能力,还有非言语治理,社会治理等。换言之,发展的多维度,意味着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智力增长。发展是可塑的,要关注发展的潜能。
特伦和史密斯:发展是一个动态交互系统。
三、设计小学心育课程的教育心理学依据
贾馥铭:教育必须以培养人,建立正当的行为习惯为第一要义。小学阶段是培养一个人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尽管在五六岁之前,个体的早期人格基础已经在家庭教育中基本形成,但入学之后教育对人的塑造作用,更会显现出来。另一方面,教育又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事业,教育不可能立竿见影,所以,必须慎于始,慎始,方可。王善忠由此也可了解教育的脆弱性,他有错误将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塞尔曼:观点采择能力与发展亲社会行为
观点采择能力及理解他人的想法与感受的能力,它对于亲社会行为和道德推理的发展十分重要。我们在设计小学心育课程时,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观点采择能力作为发展期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前提,因为观点采择能力强的学生能够更很好地应对比较复杂的人际社会环境,并表现出通情达理和特饮之心,因此会受到同伴的欢迎。
四、小学心育课程的主题架构
发展焦点一:适应、习惯、注意、观察与想象。小学一到三年级实施心育活动课,要抓好四件大事。帮主入学,新生尽快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变与适应。从入学之初就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能使其收益终身。良好的习惯包括三大类,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三类习惯又可以区分为学校中的习惯,家庭中的习惯与社会生活中的习惯,并应由教师和家长分别负责进行养成教育。心育课程对这三类习惯及在三种不同情境中的具体要求都应有所考虑和设计,但重点应放在校园情境中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上。抓住儿童智力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重视学习辅导,努力促进一到三年级小学生智力,特别是注意力,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发展。满足孩子们正在迅速扩大的交友和被同伴接纳的社会性需求,并帮助他们处理好已经出现微妙变化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是他们获得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亲密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