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节的声音
学生考试期间,在书吧看书,同时欣赏着外边的小雨和匆匆走过的行人,做班主任一个多月以来忙忙碌碌,借用考试期间,第一次坐下来享受独处。
拿着之前刚入职时看的的书,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其中一条从低效的忙碌中解放自己,从而让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科研工作者,之前总觉得像是从小喊的“我要做科学家”一样空洞,但现在最深有感触,突然想起了国庆节获得表彰的人民教育家,真正踏实的在研究、在思考、在做学问、在用心和行动帮助并感动着一群懵懂且嗷嗷待哺的青少年,不仅影响着当下美好的青春岁月,甚至一生。
最近特别想要一种沉的感觉,不是沉沦的沉,而是沉着的沉,或者说在学问上踏实而痴迷的感觉,是《月亮与六便士》中男主角的不顾一切外表金钱名利的物质生活,去追求内心自由表达的忘我境界。我渴望,渴望成为像蒋勋或者易中天等人,在专业上深、透,并且旁征博引、幽默风趣、无所不知,我渴望成为像董卿一样那样,脱口成章落落大方,我还能渴望说明还没老,我渴望因为感到自己很匮乏。那就从手边这本书开始,踏踏实实做起。
之前读书只是停留在泛读阶段,所以读了很多小说,而对于专著之类的书籍缺少坚持和深思,最近利用晚上陪伴学生自习的时间精读专业书籍,读他的结构、思考、方法、结论,使我愈加入迷,跟前人或者古人对话,感受他们的思维,感觉特别神奇,自己现在面临的问题竟然前人都思考过并且已经做了研究,真的是“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来自《培根随笔》中的论读书。
因为精读所以看得慢,先总结《给老师的建议》第一条:
关键词:脑力劳动
提出问题和结论:为什么经过筛选每个年级都还是会有被放弃的落伍学生?因为脑力劳动缺乏个别对待。
孩子们的脑力劳动各不相同,教学的艺术要让每个孩子的力量和可能性都发挥出来,使他享受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后进生少布置作业,哪怕慢一些,看到的是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学习给他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有所发现的快乐,加上师生相互信任和关心,学生就不会把教师单纯看成严厉的监督者,不会把分数当成一根棍棒。他可以坦率地说,某地方我不会做,他的心灵是纯洁的,他不可能去抄袭别人的作业,学习上取得成就是通往孩子心灵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
那么具体怎么做呢,作者进行了举例说明,对学生进行分组,第一组学习好无需任何帮助,额外挑选在最近发展区的题,第二组勤奋努力通过自己劳动取胜,要多鼓励。第三组能自己独立完成中等难度的题,多帮助,第四组很慢的学生,不催促,第五组是个别的学生,挑选题目有所进步。
所以要想方设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进行脑力劳动,就不会有上课调皮的学生了。
最近刚月考完,做了一天的成绩分析和家校沟通,附仅一部分工作内容,我只是一个新班主任,这次考试又不理想,有很大压力,但希望家长不要觉得我没能力,我尽我最大的努力调整,看看下个月期中考试有没有结果。
其中最后一张是下午5点放学,晚上11点还没回去的两个学生,班主任工作虽然繁忙,但真的在看到孩子们的进步时,感觉一切都值得了。
分析我们班成绩的问题,第一个是刚开学的座位问题,我是按照进班成绩,每个组6人平均都有好学生、中档学生和差学生,目的是体现刚开始的公平性,优秀的那个是组长,带动他的组员,但是考完试发现中等的是有进步,但是原来优秀的学生基本都退步了,所以刚开始他们谁都不认识的情况下,这样分组会感觉没有片,没有大片的优秀学习区,优秀学生被分成一盘散沙,不能整体带动,他们不知道自己刚开始排第几,所以容易被别的学生带偏。另外,没有及时组织组长即优秀的学生开会,告知他们的带头作用。也没有及时针对上课睡觉的学生和家长取得联系,从而解决晚上玩手机的情况。再一个问题是,学习的方法,错题本总结,主动思考,决心意识,没有每天跟学生耳提面命的强调,他们在自己班级里坐井观天,自我感觉良好,不懂得自主学习。也没有紧抓课余的闲聊变安静而有序的问题讨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希望经过这一次的打击教训,孩子们能更加顺利。
成绩单 家长群 家长群 家校沟通 家校沟通 家校沟通 家校沟通 家校沟通 家长群 家校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