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养”孩子,你是否只做到了“放”,而忽略了“养”?
2018-03-09 本文已影响35人
悦来越好1
近些年,关于教育,我们听得最多的莫过于“素质教育”和“快乐教育”。
家长们也与时俱进,开明地称,教育就是要解放孩子的天性,将快乐的童年还给孩子,甚至一部分家长干脆“放养”孩子。
然而,“放养”并不等同于“素质教育”,“快乐教育”。“放养”式教育,完全是一个主观观念,没有任何标准。 和之前的“应试教育”相比,完全“放养”孩子,就像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这就导致在“放养”孩子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可逆的后果:
一是,难以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
二是,容易造成孩子思想散漫,目无法纪。
人,都是有惰性的。学习,是逆人性的。
面对孩子的不妥言行,父母若是听之任之,不加管教,无疑于在纵容孩子犯错。结果只会导致孩子在处理人和事时,更加任性而为,随心所欲。
这完全背离了“教育”的初衷。长此以往,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性格发展。
那在“放养”孩子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一,自律习惯养成前,适时监督及帮助。
10岁前,由于孩子年龄小,功课少,加上家人宠爱,孩子多比较任性自我,做事也是随性而为。比如,今天想学画画,明天想学书法。
这种情况下,父母则需要适当管教约束下,培养孩子的一些惯常行为及内在品质,帮孩子完成从“他人监督”到“自我自律”的过渡期。
二,若被告知“犯错”,及时查明原因解决。
成长,是个不断试错的过程。
处于成长中的孩子,更容易犯下或大或小的错误。 然而,面对孩子的错误,我们必须仔细分析原因,并寻找合适的方法进行谨慎解决。
断不可不分青红皂白,粗暴解决。 更不能因我们的解决方式不对,贻误孩子的最佳成长时机,给孩子的心里造成难以弥合的伤害。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