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家书》有感——NLP怎么看待“格物致知”?
互联网使我们处于一个存量大爆发的时代。
信息多、欲望多、认知多,很多人的心智就陷入这种“多则惑”的痛苦中,吃饭时不知道吃什么,同类的商品那么多不知道选哪个,诱人的目标那么多在追寻的路上徘徊着、丢失着。怎么从这些决策压力、得失痛苦中走出来?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变得容易动怒?包容力逐渐成为一个上至成功、下至活得不太糟的必备素质。外界一句话我们就可以骂仗,别人一个动作我们就能丧失理性,怎么破?
我们在处理决策、情绪和认知的时候,往往陷入一个误区:事物本身就是一切,我们不需要思考或很浅层次的思考就足以应对了。
《曾国藩家书》里提到了一个这位“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理学家的修身方法,即格物致知。
曾国藩认为,格物是探究事物的道理,比如孝顺父母,你要去思考为什么要孝顺。吃饭,读书,从仕等等所有事情的理由,所有物品的功用。
(一)
从NLP的角度理解,格物是从事物的表层结构向深层结构探索的过程。
比如手机,我们看到或想到手机,问自己它的功能是什么,我们用她可以做什么?比如查信息,沟通,做生意等等。物品是表层结构,它的功能便是相应的深层结构。
对于物品深层结构的探究,可以帮助我们更理性的使用工具,而不是总陷入无目的解锁手机屏、刷微博等事后看来毫无价值的动作。
我在做这个练习的时候,清理了很多没有功用还在占用位置和认知资源的杂物,比如网购衣服送的从未用过的小饰品,比如手机上下载的没有安排阅读计划的电子书,比如购物车里实际并没有那么需要的商品。
这跟《断舍离》里的观念类似。
说完物,再来说事。
我们做事情之前,不管是学习、打扮还是赖床都有其背后的动机。做本身是表层结构,其动机是深层结构。动机永远是正面的,哪怕是抢银行,也一定是满足了某些正面动机(比如给家人看病、过更好的生活、获取成就感),只不过他选择的行为影响了他人的利益,是无效的。
很多人就老执着于表层的行为,比如父母说你不如隔壁家孩子,他们的动机是想让你成长。而一旦你把表层的言语当成真实,那就会抗拒,会激怒,甚至破坏到你们的亲子关系。
这里不讨论父母的话是否合适,而是对你来说,看到深层结构的重要性。当行为与动机不匹配的时候,当在河南的你想去上海却向东直走发现到不了的时候,就该调整行为了。
而当我们认为对方的言行不当,影响到我们的心情时,理解对方的动机更利于思考和回应。
当然,理解对方的动机不意味着完全接受对方的行为。别人打你,你相信他的动机是正面的,不代表一定任人宰割。
这种从表层结构探究深层结构的过程,类似于古代的格物思想,在NLP里属于重订焦点的技巧,由王国维博士发明。
不断思考物品的功能和行为的动机,是训练我们思维深度、开拓心智资源的有效方法。
(二)关于致知
曾大大认为致知是知道一点,便实践一点。
这是一个理想化的知行合一的观点、事实上知和行之间有一道大部分人都折在这里的认知鸿沟。
举一个例子,我们都知道早起利于身体健康,可是为什么难以做到。
你过去的习惯,决定了当下的行为模式是怎样的,身体习惯了赖床,早起就是一个脱离舒适区的、脱离习惯引力的新行为。
行为模式一旦形成,是程序化的运行,是不断强化的引力,类似于路径依赖。
于是改变变得很难。
这时某些成功学大师、鸡汤激励家就出来喊话了,你要毁灭过去的自己,脱胎换骨,重新做人......信徒们接收后,感官刺激下,坚持三天,然后又开始新一轮气势更恢宏的毁灭重生之路。
对于先贤提到的致知,我认为它并没有解决一个转化的问题。
惊喜的是,NLP提供了一个新的更有价值的角度。
首先我们改变下认知,放下改变即毁灭过去自己的可怕言论。
NLP认为,改变不是减少选择,而是增加选择。
同样是早起,以前我们会觉得,今天必须早起,做不到我他妈还谈什么梦想。这就是瞎怼自己,要求自己必须早起,也就是只有一个选择。而现在,我们会告诉自己,在起与不起之间,我们可以做选择。
每个选择我都会当成一种资源,一种可能性。
有没有赖床的人但是事业很成功的呢?他们是怎么思考问题的呢?
给自己增加选择,是在于把自己的心智打开,而不等于一定要放纵自己,给继续赖床找借口。
每种选择他有什么好处,什么坏处,什么代价?我们看到更多,就会更聪明的做选择。而不是受困于起和不起之间。
一定要记住,改变是关于增加资源的。
不仅是自己,别人也是这样。你无法改变别人,别人不会为了你改变,只会为了自己的利益改变。
你只能带领别人看到更多资源,让他看到更多可能性,他才可能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这就是NLP关于致知和改变的态度,当然还有很多心理技术来帮助我们更快速、有效的发生改变,把知道变成做到。我们后面继续探讨。
(三)关于记录
最后,曾国藩在家书中还提到,他有一个记录的习惯。把自己每天的念头,情绪,事件都记录下来,一是为了反省,二是给自己的生命留下刻度。
我也做了很长时间的记录,确实有效,把每天的NLP练习,遇到的问题,处理事情的过程记录下来,有时候在写的时候,那个问题被描述成文字的时候,自然会迎刃而解。
还有一些开心的事,记下来,哺育我的正面思维,以至于不再像以前那样,习惯的看到负面。
总结一下,本篇探讨了修身的一些观点和技巧,比如重定焦点(从表层结构到深层结构)、正确的致知态度、记录技巧。
只要你肯多练习,多体验,在思考、行动、认知、学习方面你一定会有大幅提升。
希望我写的真的能帮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