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与他的作品(2)
在欧洲绘画史上,梵高的故事比梵高的画更吸引人。梵高生前,他的画不被社会所重视,终其一生只卖出一副画,他的一生都是依靠他的弟弟提奥提供生活费用。但他死后,后人却给了他至高的荣誉,他的画作售价也步步攀升。也正因为如此,梵高可以说是用尽生命创造的画家,疯狂追求真爱与真实感受的画家。
1853年梵高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是乡间牧师,他的两个伯伯都是美术品商人,因此梵高的艺术起步首先来源于伯父的商店。脾气古怪模样难看但长着一头美丽红发的小梵高,不爱与人交往,性情粗鲁而任性,腼腆而羞涩可又易动感情。就是这样的小梵高在儿时跟随伯父在伦敦与巴黎的两家商店,做着大宗艺术品交易工作。他曾经做过店员、教师与传教士,对穷人很是同情。1879年梵高所在的教会解散,而后的他开始了流浪生活。在这段流浪生活经历中他阅读狄更斯、斯托、雨果、莎士比亚和米什莱的著作,推崇夏尔.德.格鲁、伦勃郎、吕斯代尔、巴比松画派和海牙画派的艺术,开始画素描。27岁开始作画,立志要成为一个农民画家,其人物画多以描绘劳动人民。他早期以《吃土豆的人》为代表的一些画,就是描述农民的贫苦生活。而后的他离开农村来到的煤矿,又开始画起了工人。而后他来到了巴黎接触的印象派后便又画起了风景,与城市下层人民生活的绘画。不论画农民工人或者是城市贫困,梵高同博瑞格尔与米莱两位农民画家一样,都是从人道主义精神出发的。

梵高早期的作品只与灰暗色系进行创作,直到他在巴黎遇见了印象派与新印象派,融入了他的画作中有了鲜艳色彩与画风,创造了他独特的个人画风。他一生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在他生前最后两年创造的,期间梵高深陷于精神疾病中,并其最后在他37岁那年将他导入自杀意图。在梵高去世之后,梵高作品的《星空》、《向日葵》《有乌鸦的麦田》等以挤身于全球最著名最珍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中。至今为止,他的作品主要收纳在法国的奥赛美术馆以及苏黎世的美术馆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