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优先车厢,挤不上去的咋办?
6月26日,深圳地铁1、3、4、5号线开设女性优先车厢。
6月28日,广州地铁1号线在早晚高峰期时段试点女性优先车厢。
根据报道,女士优先车厢从提出设想到落实,仅仅用了几个星期,不愧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办事效率的确高,可这效果却耐人寻味。有人说,这是对女性的歧视,也有人说是对男性的歧视。
保护了一小部分女性,却让更多的女性面临受害者有罪的指控
根据相关规定,在地铁试点路线的屏蔽门、安全门以及列车车厢内都会张贴“女士优先”标识,有专人指引。至于具体位置,有的在下电梯口处,有的在列车首尾处。
作为一名女性,我愿以最大的善意认为政策的制定者是想保护女性,在上下班高峰期保护女性免受骚扰。我也认为,这样做的确可以保护一小部分女性在地铁上免受性骚扰。但客观上确使更多的女性因此受到感情上的损害。
女性专用车厢毕竟不可能像男女厕所一样严格区分,女性优先车厢毕竟占比例很小,大部分的女士只能挤上去普通车厢,这种情况下,她们咋办?种种不堪的猜测我不想多说。
这里我们借用一个经济学上的概念——帕累托最优,也被称为帕累托效率。简单地说意思是,假定在某种情况下资源是固定的,帕累托最优是在不减少一方利益的情况下,通过资源配置使至少一个人情况变得的更好。
套用到地铁女性优先车厢上,在保持现状,不能增加地铁班次缓解过度拥挤的情况下,不设计相关法律的情况下,通过设置女性车厢使得一小部分女性免去被骚扰的困境。
听上去不错,打住,打住,事实并非如此,这里面是没有真金白银的损失,可上个班挤个地铁要付出是隐形的、声誉上的心理上的代价,种种不堪的话语不绝于耳。
“不想被蹭就去女性车厢。”
“女的不去女性车厢,不就是想被挤吗?”
“怕被骚扰就去女性车厢啊,站在这里就是不怕被骚扰吗?假清高什么啊!”
在普通车厢里女性受到骚扰,只要受害者敢说出来,就有这种声音等着你。受害者还没有出现,已经有人给骚扰者找到了理由,让人不寒而栗。
我们明明是想要保护女性,却把更多的女性置于一种难堪的境地。
有人气愤地说,怕狗咬人,还要把人关到笼子里吗?
……
这件事情上,所有的比喻都很荒谬。这件事情主体是人,被骚扰的人,实施骚扰的也是人。
解决地铁上的性骚扰很难,防范难,取证难,定罪难。
难解决就不好好解决了吗?
如果你是老师,班上有孩子被欺负了来跟你告状。
你是不是会跟他说:“那些人就是那样,以后别跟他们一起玩了。离他们远点。”
如果这个孩子说:“刚才我在操场上玩秋千,他们过来就欺负我。”
老师说:“哦,以后别在操场上玩秋千,你到老师办公室附近玩,他们就不敢欺负你了。”
当然,比起教育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让听话的学生在固定范围内活动是最容易操作的,能立刻看到一定效果。可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又去欺负其他同学咋办?办公室附近呆不下啊?
向日本学习保护女性,别逗了,你知道日本女性地位如何?
我非常尊敬的一位前央视主持人王志安认为,这项政策在日本取得了效果。在事实层面上有用,而国内媒体只是断章取义的批评。我相信,他作为调查记者是根据事实做出的判断。
比如王志安就说,设置女性车厢,比通过立法,发生性骚扰后警察来解决问题的成本要低的多,也有效的多。为什么放着触手可及的方法不用?
他的文章中还说道,在地铁女性车厢里,女士们在那里化妆,换衣服,夹头发都非常普遍,对有些女性来说的确非常方便。可别忘了,日本女性的就业率之低,地位也并不高。一项法规政策,保护了一小撮人,把更多的人置于不利的境地。可以说,在保护女性的问题上,日本并非一个好老师。只是一个成绩不佳的学生罢了,跟着这样的学,还不学到沟里去?
设立女性车厢的国家,比如日本、印度,在男女平等方面都不及格吧。
我生活在二线城市,节假日地铁出行时已经拥挤不堪。没见过北上广上班高峰时期地铁回挤成啥样。设想一下:高峰时期,如果女性车厢人少,可以到达能够化妆、换衣服的程度,其他普通车厢挤成罐头,可能吗?如果所有车厢都能达到这样的程度,性骚扰的几率会大大降低。
21世纪,如何保护女性?
古代,我们用“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来保护女人,那些走出门去给人看的都不是正经女人。网上甚至至今有言论说,裹小脚是对女人的保护。人家认为:在所有民族的女性都要参加繁重体力劳动的时代,裹小脚把汉族女性保护了起来,让她们只能做些轻松的家事,不用下地劳动,负重干活。
保护女性是让她们待在安全空间吗?
保护女性是让她们在规定的时间待在规定的地点吗?
今天为了保护女性,让女性待在女性车厢。
明天就有可能为了保护你,让你待在家中。社会上多危险啊!
还好女性优先车厢只是试点,没有在全国大范围实施。
如果今后我们出门乘车,每一条线路的公交车、地铁,每个公共空间都有女性优先,甚至专用的地方,那就太恐怖了。
话说回来,女性优先车厢,挤不上去的女士咋办?
要么你就再等下一班,要么你就去普通车厢,出了事别赖我们没提醒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