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精华

看书就是好玩的事儿——我的一次亲子阅读分享记录

2016-11-09  本文已影响1883人  懵懂山

这是一次微信群里关于亲子阅读的分享,以下内容是热心朋友根据当晚语音直接转换成文字整理的。随口聊天,难免错误与疏漏,请多谅解。

关于阅读这个话题,其实之前双语部的刘丽赏老师,还有国际部的林个家长都聊过,讲得都非常好,我听后很有收获,只是可能后面有一部分新加入的朋友错过了。而且我们这里还有晨山的老师、还有其他优秀的家长都更有发言权,其实我个人在亲子阅读上只是有那么一点体会,还是有不少困惑和问题,今天也不怕在这里班门弄斧了,因为我想,真诚的交流也是最好的学习。所以,今天希望通过这样的分享,来向大家请教。

我的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是同学们眼中的书虫,现在回想,大概在她二年级和四年级的时候有比较明显的一个阅读爆发的阶段。我想,二年级应该是因为识字量有所积累的关系,当然,阅读和识字本来就是相互作用的。那么四年级可能是因为孩子的认知能力有了一个新的发展,她看书的范围明显扩大,几乎什么书都看。现在她无论去哪里都要带着书,看起书来可以不吃不喝,跟她说话也听不见。所以有时候作为家长,真的不知道该欣慰还是该烦恼。

我先说一说孩子最早是怎么爱上书本的吧。

一、幼年启蒙:书是玩具,阅读就是游戏

说到阅读,我和孩子的爸爸平时都是比较喜欢的,也喜欢买书。我自己有时还喜欢读书,就是朗读。当然,这些只是我们自然而然的一个需要和习惯,原先也从来没有想过将来要对自己的孩子在阅读上做什么设想和计划。

我第一次发现孩子对书本的感知,大概是她七、八个月大的时候。有一天我又拿着一本书在大声地读,表情和声音都有点夸张,其实我是经常这么做的,就是觉得和孩子这样闹好玩儿。当我读到一半的时候,她突然伸手默默地把书拿了过去,非常专注地盯着看,也不管拿得是正的还是反的,然后抬头看看我,又看看书……当时的刹那,我就被打动了,我在想,别看孩子这么小,家长的一切她其实都在关注、在观察:书本这个东西一定很好玩,不然妈妈为什么每次拿在手里都这么高兴呢?我想,书本在我的孩子的眼里,最早大概就是以玩具的形象登场的。后来我给她买的一些书,就是很好玩的,比如拉拉书、洞洞书、翻翻书、立体书、无字书……还有一本高大的《一百层的房子》,孩子非常喜欢。后来一年级的时候她在学校推荐好书,特地跑到她的圆蜗牛老师那里借了台湾版本的,那本书有1米多高,当时同学们都好奇地围过来看,都舍不得走。

不过我在这里并不是提倡买书一定要这么讲究外貌,其实有些花里忽哨的书又太过形式,最终还是要看书本的内容。之所以提到这些琳琅满目的、好玩的书,主要是想说,孩子在幼年的时候,书本就是拿来玩的,她觉得有趣、好玩就行,而不必要求她在这么小的时候就得在书本里获得什么知识。

或者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孩子对书本没有兴趣的时候,也许可以试试这些更能吸引他的类型。

二、回顾孩子的阅读经历,在内容上大致有这么一个过程:绘本→童话、神话→魔幻、探险→科幻、诗歌、名著小说→各类散文、传记、科普、历史、哲学等非虚构类作品→武侠、半文言小说→小古文

大致梳理了下后,我发现孩子在某一个阶段看某一类书会相对多一些。当然,这个只是略有侧重,它们伴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其实是一直交叉融合的。比如她现在偶尔也会看一些经典绘本,或者重新看小时候看过的绘本。她也经常会找大人书架上的书看,大概四年级的时候她拿了我的《动物农场》去看还写了感想,虽然孩子只是把乔治·奥威尔这本著名的政治小说当作动物童话来看,但是表达出来的理解还是和原著的主题基本一致,只是角度不一样。

所以我觉得在孩子的阅读还没有成为稳定深入的习惯之前,对于他看什么书、怎么看书都不要有限制和要求,过早干预只会影响他看书的兴趣和欲望。但是,当阅读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习惯以后,还是要适度引导他多看经典书目,帮助孩子提高自身对书本的鉴赏和选择能力。

我的孩子三、四年级的时候,学校很流行看《查理九世》,我也找来看过,基本定论就是少儿版的《鬼吹灯》。孩子后来也到同学那里借来看,一开始也很入迷,但是飞快地翻过三、四本后就不想看了,她自己觉得太没看头了。所以当孩子有了一定的经典阅读的积累后,自然会形成对书本品质的判断力。

三、下面我主要和各位分享一下平时在和其他家长交流中,关于亲子阅读的几个比较集中的问题。一方面是我自己的一个思考,另一方面更是请教:

1、家长自己实在是不喜欢阅读,或者说已经意识到了但还在努力中那怎么办?如何带动孩子来阅读?

我们都知道一个家庭中,如果有良好的阅读环境自然会更好地引导孩子建立阅读习惯。但是,如果现实中,有的家长自己实在是不喜欢阅读,或者说已经意识到了但还在努力中那怎么办?如何带动孩子来阅读?

我想,可能最有效的一个方法就是让孩子有伙伴共读。这里跟各位分享一个经历。我的孩子二年级的时候,班上有一个男孩子,我们暂时称呼他为“小河”。小河的妈妈在他幼儿园大班的时候就生病去世了,爸爸后来也另外成家了,他从小都是跟着外公外婆长大的。孩子的身体很弱,我第一次去看学校运动会就看到他在入场仪式上晕倒了,性格有点内向,学习成绩也不好,也从来不喜欢看书。我有几次去学校接孩子的时候,刚好碰到他外婆。不知怎么回事,外婆就认定我是个老师,经常为孩子学习差的事情向我诉苦,请我帮他的外孙辅导作业。其实这个对我来说是很大的困难,时间和能力都不允许。我反复考虑后答应外婆,可以让小河双休来我们家一起做作业。结果,孩子却不愿意,外婆跟我说他觉得不好意思。最后,我想了一个方法,就是办一个读书会——以读书会的名义请他和班里另外的孩子自愿参加。这个孩子就愿意来了。

最后报名的有8个孩子,后来最多时增加到12个,半数以上都是不喜欢看书的、或者班里最调皮捣蛋的。家长们听说有读书会都很高兴,有的跟我说“我们家儿子从来也不看书,扔你这儿最好了,你好好管管他……”我自己从小就是个孩子王,就是喜欢跟孩子玩,所以倒也不担心。

记得我们第一次读书会的内容是《要求太多的餐馆》,我们有分角色朗读和分角色扮演。我不知道各位有没有看过,这篇文章玩起来是很有意思的,所以孩子们第一次来就深深地爱上了读书会,包括小河。他很快就投入了、放开了。但是我发现他在朗读的时候,有很大的困难,基本不能完整地读完句子,其他几个淘气的男孩子会当面笑他。后来如果有朗读,我就特地把一些短句留给他,把一些内容不多但是始终离不开的串词、主持词留给他,或者有一些力量和内心强大的角色留给他……

虽然我觉得小河应该会喜欢上读书会,不过最后的效果还是远远超出我想象。他不但喜欢而且每次都很期待,包括其他几个原来并不喜欢看书、不喜欢朗读的孩子。到后面,慢慢地,我就在读书会结束后发一些期刊或书本给他们共读,反馈的情况也是令人欣慰的。所以,类似这样共读的形式产生的效果还是很神奇的,我们的家长不妨也来试试,自己尝试或者发动身边合适的家长来组织都可以。 

2、家长买的书孩子并不一定喜欢?有些别人推荐的书孩子也不喜欢,怎么办?

因为我的孩子比较喜欢看书,所以平时经常会有家长希望我推荐书目。关于这个问题,我记得干老师曾经说过,“阅读推广中,最没有价值的就是书目”,听起来真是为难家长们哪!是啊,没有推荐书目,书店里那么多的书,怎么才知道哪些才适合自己的孩子看呢?而且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家长买的书孩子并不一定喜欢?有些别人推荐的书孩子也不喜欢,怎么办?

我的个人经验就是“泡”。在生活中,我们会泡茶、会泡咖啡,有的人还会泡吧,那么我们还要会“泡书”。“泡”其实就是积累,量的积累,眼力的积累,时间和火候到了,自然能一眼找到自己喜欢的书。特别是,孩子自己要泡。平时有空,带孩子多泡书店,多泡图书馆,多借书,多买好书,慢慢建立孩子自己的小小图书馆或者家庭图书馆。一切和泡书有关的时间和金钱的浪费都是值得的,这是最合算的投资,前期你无论投入多少成本,后面的回报都是受益终身、无法计算的。书泡多了,就像银行柜台人员认假钞一样,不用特意去找水印什么的防伪标志,一大堆钱中一眼就可以认出那张假钞,因为经手得太多了。书摆在书架上的时候都是没有生命的,但是当你在万千书堆中找到真正属于你的那一本,哪怕它积满灰尘面目苍老,这一刹那,它就活了,它就可以跨越时空和你对话了。那种欣喜和知遇,不泡是感受不到的。

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网络书店太强大,因为价格优势和方便我们都喜欢在网上买书。省钱的事儿大家当然喜欢,但是实体书店有空了也多去逛逛。很多年前,我去书店,往往不是去买书,就是喜欢逛书店的感觉,现在这样的体会也是越来越少了。

说到这里,我再和各位分享一件读书会上的事情。有一个男孩子,我们暂且叫他为“小树”,爸爸送他来读书会的时候,说他从来不爱看书,学习成绩也不好。但是我看得出来这是一个反应非常敏捷的孩子,他不怎么说话,但是他的心思一直在动。有一次他来读书会时,我发现他老是看对面书柜上的《本草纲目》,结束时我就把书拿下来给他,他拿在手上就一直看一直看放不下来了。他爸爸后来跟我说自己第一眼看到,简直惊呆了,他的孩子怎么可能会看这么厚这么高深的书。后来,小树又拿了我书柜上的《天工开物》去看。我也特意为他开了一次关于中医中药的故事会,除了讲故事以外,还搜集了一些中草药,对照《本草纲目》大致了解,然后孩子们轮流扮演医生和病人,来开中药。几乎每个孩子都把这本书翻了个遍,对里面一些稀奇古怪的药材惊叹不已。

所以有时候不是孩子不爱看书,而是他没有机会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那一本。或者是我们对自己的孩子了解得还不够,那个最真实的他才是真正的他,而不是你自认为的他。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寻找,找到那本《本草纲目》的时候,这一刹那,阅读这扇大门就打开了。而如果我们一直在等书单,那么你和孩子的阅读就很难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点滴收获和进步,阅读的习惯就容易流于形式和被动,其实找书的过程就是最自然的一种阅读能力的培养。

3、那么,有的家长说,我自己平时也喜欢看书,也经常会带孩子去书店,但是他就是不喜欢看,或者看来看去总是漫画,是怎么回事?

我不是教育或者关于阅读的专家,但是我平时经常听到有家长这么说起,就顺便在这里做一个个人的揣测和讨论。首先我想有两种可能:一,还是家长干预过多,孩子想看书却又不想有更多书本之外的负担。这个情况在小学特别是高年级以后更加明显。不少家长认为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写好作文、是为了更好地考试;还有的家长觉得你看完了一本书,你总要说出个一二三来,你说不出来,就是没有好好看,喜欢抓着孩子追问、讨论……我想在孩子的阅读初期,看书就是一件自得其乐的简单好玩的事儿。只有当他积累沉浸到一定时刻,他自然会产生问题和思考,或者欣喜或者忧伤或者其他种种。你都不用问他,他会忍不住跑来找你分享、倾诉。而那些过早的、我们自认为能引导孩子进行深入阅读的干涉,在孩子眼中看来往往是最无趣的,会影响孩子对书本纯粹的兴趣;第二呢,可能孩子原先的语文基础不够扎实,在看字数相对增多、语言结构相对复杂等难度加大的书本上理解会有困难,所以他就停留在漫画等舒适区消遣而停步不前了。

特别要分享的我个人的一点深刻体会是,真正的阅读是“大阅读”。阅读从来不是一件独立存在的爱好或者说习惯,阅读是一种综合能力养成的体现和反哺,一般具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孩子也会有较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在这里,我特别建议各位平时多和孩子一起欣赏经典的电影、纪录片、科教片,以及适合孩子观看的优秀的话剧、戏剧等各种演出和音乐会,多朗读诵读、多听各种有声读物,多去大自然、去博物馆,多参与生活和社会……让孩子有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自由支配的时间,沉静下来感受闲情逸致无用的有用之处。这些看似与阅读没有直接关系,却和阅读密切相关,它们会融会贯通、互为补充,特别是对培养孩子阅读方面的兴趣和能力很有作用。

我举个例子,比如我的孩子在看了哈利波特、魔戒、纳尼亚传奇这些电影后,她回来又会把看过的书拿出来看,在一次次地重复中她的理解其实都是不同的;她欣赏过《堂吉诃德》《仲夏夜之梦》老舍作品的经典剧目后,回家就会到书柜上找原著看;她参观了关于“敦煌”的展览后,顺藤摸瓜观看了央视和日本NHK的纪录片、翻了好几本与敦煌有关的书、然后那一年直接跑去敦煌看莫高窟找藏经洞……这些都是另一种不同角度的阅读,它们随时随地都可能对孩子的阅读有所启迪和激发。

还有一种方式,我相信大部分家长都有在做的,就是亲子朗读。我是从孩子几个月大的时候一直读到四年级,四年级其实她还是想听我读的,只是后来觉得自己看书会更快,就不知什么时候慢慢停掉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亲子阅读是促成家长自我学习最好的机缘和动力。

有时候我们觉得培养一个孩子真是不容易啊,当下的教育大环境和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是完全不一样了。但是有时候反过来想,孩子的成长,就是我们的成长。他们诞生到这个世界,并且慢慢长大,就是中年时期的我们继续学习最好的动力。

这里我也有一个切身体会与各位分享。我在孩子二年级的时候每天睡前给她读《吴姐姐讲历史故事》,她会提很多问题,比如为什么古时候有那么多酷刑?为什么有太监?太监和宦官一样吗?什么是世袭?什么是篡位?什么是诸子百家?……经常问得我直冒汗。我就必须加强自己的阅读和学习,也正是那段时间我下定决心泛读了诸子百家和四书五经。然后今年我和身边的几位家长也刚刚组织了一个小古文读书会,我们选了一套《中华古诗文读本》,按家庭轮流主持讲课,共读的内容由孩子来选定,上课也以孩子为主,妈妈们认真听讲学习。气氛很好,妈妈们都从孩子身上学到很多。

说到最后,还有一个必胜绝技,就是把孩子送到晨山来,送到南明来。南明的阅读课程在当下国内教育界特别是语文界一直是有口皆碑的。我的孩子到了双语部后,根本就是小老鼠掉到大米缸里,因为每天有不少于两小时的阅读时间,又有那么好的老师和同学们共读,阅读的深度培养是根本不用发愁的事情。

总而言之,我个人对于孩子阅读的主张,首先是要“悦”,就是愉悦的悦,喜悦的悦,有目的、有负担的阅读是很难坚持下来的。我们作为家长,只要身体力行、默默地做一个引水工程,让阅读的涓涓细流润物无声、源源不断地涌向孩子。当有一天阅读对孩子来说,就象吃饭睡觉那么自然,也就是水到渠成的时刻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