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想法

家中遇事就会埋怨,这种人是什么心态?

2019-11-06  本文已影响0人  心理咨询师许烨

一个遇事爱抱怨的人,会让外人觉得他负能量,无能,但其实还能够抱怨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身边还有愿意爱他的人。

有个孩子在路上跌倒了,自己爬起来扒拉了几下衣服,就平静地走了。路人叔叔很赞赏这个勇敢的孩子,说道:“小娃娃,真棒,摔倒了不哭”。

孩子天真地回答到:“爸妈都不在身边,哭了也没人哄”。

爱抱怨的人,在每个家庭中都会存在。配偶之间、子女与父母之间,甚至走上社会依然会存在这样的现象。


那么爱抱怨的人,有什么样的心理特质呢?

【爱抱怨的人,大多不会感恩】

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英国92岁的慈善家Olive Cooke从16岁开始就做善事,一直坚持了70多年。年轻时她靠售卖塑料罂粟花赚钱,并捐助了二十多家慈善机构,为此甚至耗尽了自己的退休金。

Olive Cooke因乐善好施而出名,每月都会收到200多封邮件要求给予帮助。当Olive

Cooke把自己的钱财都捐出后,有的受助人还责怪Olive Cooke给得太少。

这位92岁的老人再也支持不住这样的消耗与职责,受助人认为她给得捐款是义务,是责任,不断地给老人施加压力,抱怨老人不愿毫无保留的帮助他们。最终这样的抱怨把Olive Cooke压垮了。

老人终身一跃,跳桥自杀。这个案例被媒体誉为:我为你雪中送炭,你逼我家破人亡。


【爱抱怨的人,大多从小被溺爱】

没有体验过生活艰辛的人,总会轻视别人的付出。

10岁的男孩,为了想要一部新款苹果手机,对着亲生母亲大打出手。

在这个熊孩子看来,母亲满足自己的要求,是天经地义的。他不会去考虑到一部价值超过7000元的手机,会耗去妈妈几个月的薪水。

他也不会心疼妈妈平时上班有多辛苦,下班还要为他准备吃、喝等生活琐事。


这样被溺爱长大的孩子,将来成家之后,依然会习惯性的去盘剥父母。当父母不能够满足他的要求时,他会抱怨父母无能,甚至使用更过分的方式来逼迫父母无条件的付出,以此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所以,不论是受助人还是熊孩子,他们都是仗着捐赠人的大爱,与父母之爱,习惯将自己的需求依附在别人身上,一旦不能给予满足,就会有各种不合理的语言与行为出现。

所以,爱抱怨的人,他的家庭关系与人缘一定不会太好。

因为具有理性思维的人,都会远离那些爱盘剥他人的埋怨者。


【有进就有出,占便宜的人,终将付出代价】

爱埋怨的人,表面似乎占到了便宜,但终究会付出更加沉重的代价。

那些道德绑架捐赠老人的埋怨者,逼死了老人后,不但失去了继续获赠的机会,还要背上骂名;

熊孩子动手打妈妈,冷了妈妈的心。若是妈妈继续溺爱,现在舍不得教训孩子的,将来社会会狠狠地教训他。


有一对小夫妻上了《老娘舅》节目,原因是夫妻俩生了女儿。老婆为了带小孩,辞职在家,家里的开销全靠老公一个人来扛。

女儿虽然已经断奶了,但很爱喝进口的配方奶。一个月单配方奶的开销就要上千。

孩子爸爸认为配方奶不是必需品,可以让女儿慢慢戒掉了。但是孩子妈却认为女儿爱喝配方奶,而且配方奶里面的微量元素对女儿的身体发育有帮助,坚持不肯断掉女儿的配方奶。

男方认为:“我每个月的收入就是这么些,哪里有钱再去买配方奶。要么你去上班。”

女方觉得自己吃亏:“你当初娶我的时候,说会好好待我。现在孩子这么小,我身体也没养好。你一个男人连女儿的奶粉都买不起,算什么男人!你的担当在哪里?!”

夫妻俩就开始了相互的埋怨。

这时,孩子的外婆就介入了进来表态道:“只要孩子想吃,每个月的配方奶粉钱,我这个外婆来出”。


事情看上去好像由于外婆的资助解决了。但外婆每个月出奶粉钱之后,总觉得这个女婿能力太差,感叹女儿这是下嫁,心疼女儿。

老婆看着自己妈妈每个月都贴钱,男方家里一点动静都没有,自然心里也不平衡。平时嘴上难免抱怨,于是夫妻的感情出现了明显的裂痕,最终走上了离婚路。

如果当初小两口能不相互抱怨,商量一个过渡性的对策,例如:现在孩子爸一个人工作,开销不足以支撑时,由外婆在资助。等将来孩子爸收入提高了,或孩子妈能出去工作了,连本带利一起将钱还给外婆。

那么这个孩子,就有可能避开父母离婚,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境遇。


付出就会有收获;有索取就需会有回馈。

爱抱怨的人,究其根本是在开销家人对他的爱。当这份爱被消耗殆尽时,就是会付出代价的时候。

所以,对于爱埋怨的人来说,要把指向他人的手指收回来,指向自己,看看有什么是自己需要改正的,有什么是需要自己去提高了。

因为,只有提升了自己的能力之后,爱埋怨的人才能彻底改掉这个习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