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不合群”的人
说到不合群,战国时期楚国的哥们宋玉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好榜样。
今天分享一个和他有关的成语故事:曲高和寡。在宋玉所作的《对楚王问》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原文如下: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
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有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白话大意如下:
有一天楚王问宋玉:先生(指宋玉)做过什么不好的事情吗?为什么老百姓对你都没什么好评价?宋玉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楚国有一位乐师,一开始他在公众面前演奏《下里》《巴人》这些通俗乐曲,听闻与附和者有几千人之众;到了后来,他开始演奏高雅的乐曲《阳春》《白雪》,附和者竟只有十几人;到了最后,当乐师把自己的水平发挥到极致的时候,只剩下寥寥数人能够附和他的歌曲。于是宋玉总结道:一个人越是出类拔萃,就越与众不同,能够理解与赞同他的人也就越少。这就是成语“曲高和寡”的来历。
曲高和寡咋听之下好像宋玉在为自己开脱,但实际上他道出了一个事实-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站在风口浪尖的人,总是会受到各种各样恶意的攻击与诋毁,有些人承受不住压力,终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甚至开始怀疑、否定自己,情绪一度陷入低落,无法自拔。可宋玉没有。他不但顶住了压力,而且非常有勇气,敢于说出这种容易引起非议的话,证明他对自己非常有信心,对自己的定位也十分明确。所以,无论别人如何诋毁他,他都不为所动,无所畏惧,给予他的敌人一个漂亮的还击。
其实这件事情对我们的启示也很重要。我们太过于依赖别人对我们的评价,以至于别人一点小小的打击就能严重的伤害到我们。如果我们能学习宋玉,建立自己的自信,相信自己对自我的定位,这样就能时时刻刻以一颗平常心面对那些流言蜚语了。
证明了自己的清白后,宋玉又接着说道:
“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皇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蕃篱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诸。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
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图为鲲鹏白话大意如下:
所以鸟中有凤,鱼中有鲲。凤凰展翅上飞九千里,穿越云霓,背负着苍天,两只脚搅乱浮云,翱翔在那极高远的天上;那跳跃在篱笆下面的小鷃雀,岂能和它一样了解天地的高大!鲲鱼早上从昆仑山脚下出发,中午在渤海边的碣石山上晒脊背,夜晚在孟诸过夜;那一尺来深水塘里的小鲵鱼,岂能和它一样测知江海的广阔!
最关键的是宋玉说的最后一句:不只是鸟中有凤,鱼中有鲲,人中亦有龙凤。圣人(这里指宋玉自己)有伟大的志向和崇高的品质,遗世而独立,超然而自处。世俗的人,怎么会理解我的行为呢?
宋玉这个人,就是特例独行典范,也是一个骨子里就“不合群”的人。但他这个“不合群”,却比我们的“合群”要高明太多。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得出: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时候我们不能融入身边的圈子,不是因为我们不好,或许恰恰是因为我们太好,所以别人没有办法接受。又或许,大家都很好,只是志趣不同,话不投机。若是如此,便是无缘,也不必强求。只是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要切记,不可在跌宕起伏的世界中迷失自己的本心。或许社会教会了我们如何虚与委蛇、委屈求全、投人所好;又或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忘了最初的目的还有最本真的自我。我们也没有必要为了不重要的人、不值得的事去改变自己还有自己所坚守的信念和原则。记得在电影《大鱼海棠》中听见一句话:“你只需遵从自己的心意,至于是非对错,那是别人的事。” 我们活在别人的评价里太久太久,甚至荒谬的以为那些就是真的,我们甚至忘记去倾听自己的心声-那个最纯净、最真实的声音。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的社交圈子其实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它不取决于自己,不取决于别人,而是取决于“道”-道不同,不相为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