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何时不让考生哭泣
天津、河北相继公布了初、高中毕业班的开学时间,许多毕业班孩子的家长,总算有盼头了。
其实,高考是以省为单位进行选择,省内是一个标准,大家都不开学,相当于叫了个比较长时间的暂停,比分还固定在上一阶段。
大可不必太过焦虑。
唯独这段时间,苦了孩子家长,特别是双职工,一般出去工作就是一天,根本顾不上孩子,连中午饭都管不了,更别提辅导。
话说回来,高中的课,有几个家长能辅导得了。
比赛时,“叫暂停”也是一个战术手段。
所以,家长们还有一个担心,本来是连贯比赛,一旦叫了暂停,节奏就会打乱,有的选手不适应,就容易失去前期优势。
其实,也可以这样想,这是让孩子提前适应大学学习方式。
大学里,可没有父母车接车送、早起床晚加餐。
大学生活,就是一种无政府状态,完全靠自觉。
有的学生,在高中之前,一直处在父母、学校高压之下,学习成绩固然很好,但好成绩不是来自个人自律。
考上大学后,没了外界的约束,自己就失去了行动的方向,泡吧上网玩游戏,总之就是不学习,这样的例子也不少。
真正优秀的学生,好成绩来自好习惯,而好习惯的基础,是自律。
说到高考,河北的大人孩子,又是一把鼻涕一把泪。
紧紧抱着北京、天津,却无法和北京人、天津人一样,按同一个分数线考进大学。
心里不光是酸,还有恨。
恨富人为富不仁。
更恨自己不争气,家里连个拿得出手的大学都没有。
自己没有,只能借人家的资源。
借,就得看人家脸色,心情好了,多给你几个名额。
而且,出去的孩子们,学成了,很少回到家乡参加建设。
河北折腾半天,总是为他人做嫁衣。
想到这些,心里更酸。
不是拉仇恨,之前写过一篇文章《珞珈山下,樱花盛开》,从大学的角度解读武汉。
其中提到,大学,是一个城市的发动机,是创新创业的核心,是城市的活力所在。
年轻人多的地方,是发展的方向,知识青年汇聚的地方,就是未来。
而河北的局限,很大一部分,是没有好的大学,更没有好的大学群,形不成科研创新的合力,也留不住最优秀的年轻人。
大学招生,虽然是全国一盘棋,但是,“属地原则”,在招生名额配给中,是很大的权重。
有人做过统计,清华、北大的学生,近25%是北京户籍;复旦、同济的学生,40—50%是上海户籍。
每个省份,拥有的大学数量,特别是985、211的数量,直接决定了,这个省的考生进入重点大学的比例。
显然,河北省,在这一方面,绝对处于劣势。
网上搜到的2017年数据:
北京当年考生6.06万,985学校录取2601名,占4.29%;天津当年考生4.7万,985学校录取2730名,占5.81%;上海当年考生5万,985学校录取2665名,占5.33%。
河北当年考生43.62万,985学校录取6456名,占1.48%。
当然,河北还不算最惨,后面还有安徽、河南、江苏,2017年考生分别为49.9万、86.58万、33.01万,985学校录取率分别为1.1%、1.14%、1.14%。
全国平均是2.1%左右。
211大学的录取率,全国平均在6.25%左右,北京第一,为13.99%,上海第二,为13.58%,天津第三,为12.68%。
这些数据,跟北京、上海、天津的考生数量少、重点大学多有关系。
一直有说法,其实更多的是一种愿景:京津冀一体化,首先应该统一高考分数线。
这不现实,大学的格局已经形成,指望人家把自己碗里的饭匀给你点儿,不太可能,也不好看。
与其低三下四的要饭吃,不如自己找米做饭吃。
竺可桢担任浙江大学校长13年,在动乱年代,把一个二流省内学校,带成全国知名的一流高校。
现在,和平年代,和谐社会,应该比竺可桢当年更有建树才对。
这么说,可能有人骂我——净整这些没用的,十几年、几十年之后的事,远水解不了近渴。
还有三、五年见效的秘方——移民!
目标——天津!
刚才的数据里,天津的985录取率5.81%,全国排第一;211录取率12.68%,全国排第三。
还有一个数没提:天津整体一本录取率33.64%,仅次于北京34.15%。
——每三个考生,就有一个能上一本!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北京的门槛太高,天津,正是眼前性价比最高的城市。
只不过,迁户口,对河北来说,是断子绝孙。
人聚财聚!考生,能走的都走了,河北,将永无翻身之时。
要从根儿上解决问题,还得踏下心来,打造自己的好大学。
一年不行,两年,十年不行,二十年。只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就一定能在河北建成一个或者几个大家争相报考的大学。
不要小看大学,那是一座金山,更是推动区域发展的永动机。
养大自家的梧桐树,不但能留住院里的家巧儿,还能招来外地的金凤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