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读古诗词

唐朝四大天才少年·王勃

2020-07-19  本文已影响0人  莫摘花的诗词情怀

一、“神童”王勃

今天我们来看唐朝四大天才少年排行榜上的第二名,王勃。对,就是那位在南昌阎都督宴会上,挥笔写就《滕王阁序》的人,我们前面刚背过他的《滕王阁诗》。

王勃,字子安,从小博学多才,在当时被誉为神童,他在六岁多时,就能够作诗,写文章了,王勃虽然年级很小,但是写诗却很多才华。他父亲王福畤的朋友赞扬王勃和他的两位哥哥为“王氏三株树”,意思就是王勃和他的两位哥哥就是王家三棵宝树。

把年轻有为的人称为“宝树”其实有个典故。在《世说新语》里记载,东晋的谢安有一次和侄子谢玄对话——东晋就是《朝代歌》里“二晋前后延”里的东晋——谢安说:“后辈们是好是坏跟我关系不大,将来取得成就的大小也与我无关,可我为什么一心盼望你们都好呢?”谢玄回答道:“这就好比是芝兰玉树,人人都盼望它们长在自家的庭院里。”后来“芝兰玉树”就成了“人才优秀”的一个成语,这里王勃和两个哥哥被称为“王氏三株树”就是借用了这个典故。就是王勃和他的哥哥都很优秀。

王勃九岁的时候,读颜师古注的《汉书》,作《指瑕十卷》来纠正颜师古的错误。“指瑕”是什么意思?就是指出它的瑕疵,挑出它的错误。这九岁的孩子就能给史书挑错误,可真了不起。可见王勃小小年纪,就有文学才华,甚至史学才华。其实王勃不仅仅靠天赋,他更是读书广博,饱览经史。

14岁那一年,王勃参加了朝廷组织的科举考试,你可别说,什么叫天才呢?还真被他一举考中,被朝廷授予一个从七品的文官官职。当时,唐高宗李治的儿子,沛王李贤听说这个王勃是个天才,于是召他为王府修撰。于是王勃就凭借自己的才华,很快得到沛王的重视。可是后来,王勃却因一篇写斗鸡的娱乐文章,而被唐高宗下令逐出长安。可惜,这位才华横溢的少年天才,就因为一篇戏谑文章而中断了自己刚刚得来的仕途。

王勃写斗鸡檄文,被唐高宗赶出了沛王府,是他19岁那年的事情。离开长安后,王勃在巴蜀山川游览景象,去了四川,一呆三年,在那儿创作了大量的诗文。这可以理解,年轻人仕途失意,要出去旅旅游、散散心。不过,王勃散心归散心,心里还是想有一番作为的,于是他又从蜀地返回了长安。在朋友的帮助下,做了一个参军,就是小小的参谋官。

但是,据《新唐书》记载,他在任期间,窝藏了一个叫曹达的官奴,后来害怕事情泄漏,就杀了他,结果自己被判了死罪,幸运的是遇到朝廷大赦天下,才得以幸免,还连累了他的父亲王福畤,以至于还改变了他整个的人生。接下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就是上次讲到的内容,他的诗句捧红了滕王阁。

其实王勃这个案子有些奇怪。奇怪在哪里呢,你想啊,王勃这个人从小混迹官场,怎么会因为一个小小的官奴铤而走险呢?既然已经窝藏了罪犯,为何又要杀掉他灭口呢?王勃犯罪的这个理由啊,前后很矛盾,非常值得怀疑。针对这个事情,史书给出的解释是这样的,王勃遭受这番灾祸,是因为他仗着自己有才华,根本不把周围的同事放在眼里,以至于大家对他都很嫉妒,甚至是嫉恨。所以有人大胆推测,这个事情,说不定是他的同僚设计陷害王勃的。给他挖了个坑,他不小心就跳下去了。

不管事情是真是假,都说明一个问题,这时候的王勃,跟19岁时写斗鸡檄文的王勃,情商都差不多,没啥进步,比不上李峤。反正就是恃才傲物,他不管别人怎么想,在他那里,是用智商碾压别人,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不然也不会出现阎都督府上写《滕王阁序》和“一字千金”空滕王阁诗的事情了。

王勃官小但是名气大,年龄小但是才华高,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他的代表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讲的是王勃送好友杜少府到四川去做官。少府是个再小不过的小官,可是好友居然要从长安出发,远行千里到成都去做这个小小的官。可见,当时要得到一个小官来做也是不容易的。我们来看看这首诗:

首句说,“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三秦”和“五津”都是地名,三秦指的是,潼关以西的秦朝故地关中地区。这个秦朝,就是《朝代歌》中说的一统秦两汉中的秦。战国后期,秦国灭掉其他六个国家,统一了中国,结束战国时代,秦朝开始。秦朝末年,项羽灭秦之后,曾将这个地区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封给秦军三位投降过来的将领,所以王勃把这个地区称为三秦。“城阙辅三秦”这句诗就是说,长安城在三秦的中央,被关中之地所护持着。诗文一开始就写得很大气,写出了送别的地点。

“风烟望五津”,五津是指岷江的5大渡口,这里泛指蜀川,即现在的四川地区,就是杜少府千里迢迢要上任的地方。“风烟望五津”就是说山河相隔,视线被风烟所遮蔽,以后很难再相见了,流露出送别的忧伤之意。同时也自然而言的引出了后面的两句诗:“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里的“宦游”,就是指出外做官;宦游人,就是出外做官的人。王勃啊,在送朋友离开的时候,依依不舍,他伤感的不仅仅是与朋友分别,还有同为“宦游人”的自己,王勃和杜少府一样远离故土,在他乡做小官。

所以王勃才会感慨说,我们这些人天天奔波,为的就是能够得到一官半职。那么王勃口中的“我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就是和他一样,身怀才华,却很难施展,地位又相对低下的文人。王勃生活在唐高宗和武后时期,这一时期,武则天为了打压关陇氏族在政治上的强大势力,大兴科举,广开言路,选拔了很多出身比较低的士人,到朝廷做官,成为自己所能用的新兴力量。

这种对人才的大量需求,刺激着当时的年轻人积极投身仕途,都想当官。王勃也跻身在这一潮流之中,杜少府当然也是同样的。还有很多年轻人也是这样的,所以他们不惜千里万里,背井离乡,投身到对功业的追求当中。正因为大家心中都有着建功立业的热情和执着,所以王勃写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我们情况相似,所以是知己,天涯虽远,也好似比邻而居。

曹操的儿子曹植,在《赠白马王彪》里有句诗:“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王勃也许是受到了曹植这两句诗的影响和启发。尽管离别让人伤感,但是都是为了实现理想。所以王勃最后说“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无为,是不要的意思;歧路,就是分叉的路口,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最后一句是说,男子汉大丈夫志在四海,不要在分别的时候,像多情的小儿女一样哭哭啼啼。

这整首诗的大概意思是:

长安的城郭宫阙被关中广大地区护卫着,遥望五津,却被风烟遮掩了。因为我们都是为官在外、四处奔波的人,对异乡暂别早已习以为常了。况且,四海之内到处都会遇到知心的朋友,我与你虽天各一方,只要心心相通,也和近邻一样。不要因为到了岔路口,就要分手了,便哭哭啼啼,像多情的少男少女那样。

自古以来,送别诗都比较感伤,比如,王维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说“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还说,“年年柳色,霸陵伤别”。王勃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却有一种少年的意气风发,读起来让人精神爽朗。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道出了无数离别之人的心声,成了千古名句。

二、《池上》(其二)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跟夏天有关的诗,诗人是来自唐朝的白居易,这首诗叫《池上》,在小学一年级第二册语文课本上。

《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艇:船。

白莲:白色的莲花。

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我们学过杜牧的“菱透浮萍绿锦池”这句诗。

这首诗是说: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小朋友想象一下这个场景:

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白居易啊,就用这种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读起来让人觉得很亲切。

这首诗写于大和九年(835年),白居易此时任太子少傅。他有一日在池边游玩,看见山僧下棋、小娃撑船而作了一组诗,有两首。习惯上被称为《池上》二绝。我们刚才讲的是其二,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再看看其一。

《池上》(其一)(唐·白居易)

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

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

意思:

两个僧人坐着下围棋,竹子的树阴遮盖了棋盘。再无其他人能在竹林外见到他们,人们在竹林外的话,可以听到两位僧人微小的落子声。

这首诗写山僧对弈,也是诗人自己心态的一种反映。深山里的和尚本来就是与世无争,他们又在竹阴下下棋,那种不染一丝尘埃般的清净,令作者神往。“山僧对棋坐”,起码有两个和尚;“时闻下子声”,有人在旁边听,那么至少是三个人了。这首诗人物全都隐藏不露,所以虽有三人活动,也觉得清幽无比。尤其最后的那句“时闻下子声”更是烘托了真正的宁静。

7月26日打卡(①②任选一首,有余力者可背两首 ,如愿意背第③首也会登记)

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②《池上》二绝(其二)【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③《池上》二绝(其一)(唐·白居易)

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

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