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曲线创新》学习笔记(中Ⅱ/竞争篇)

2021-10-28  本文已影响0人  文霂霖
        从低端切入,并不等于永远低端。
        ——《第二曲线创新》

        一、错位竞争:与其更好,不如不同

        在大自然中,凡存在者皆有自己的生态位。同时生存在一个区域的物种,则必有空间分割。即使弱者与强者共处同一区域,弱者亦仍然能有生存的空间,正如鹰击长空,鱼翔潜底。将生态位的思维应用到企业,创新大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为企业生态位的关系取了一个形象的名字——价值网

        在这个价值网中,先出现的是为主流市场和客户提供服务的主流技术,他们创造了最大的价值网,顺利占据消费者心智,成长为所谓的“在位企业”,占据最肥美的“主流价值网”。而为新兴市场和边缘客户提供服务的新兴技术,则构建起一个相对较小的价值网,这些初创企业要想获得自己的生存空间,最好的选择便是依靠先进技术与新兴市场的全新组合,进入能为初创企业带来最大回报的“新兴价值网”

        这两种价值网之间存在明显差别。在“主流价值网”中,市场空间是既定的,有较为成熟的盈利模式和企业。市场潜在风险小,但竞争风险大,要想进入,面对的将是一个又一个行业内的“巨无霸”。而在“新兴价值网”中,市场潜在风险较大,无法准确预估市场规模和未来发展方向。因此竞争风险小,对初创企业而言,成功概率更大,因为他很有可能成长为未来的主流价值网,成为让再后来者望而却步的在位企业。

        克里斯坦森的研究发现,如果创新企业进入“主流价值网”,跟在位企业巨头正面直接竞争,成功的概率只有大约6%。而如果创新企业能够开创一个全新的价值网,率先进入新兴市场,成功率会提高五倍以上,达到37%左右。比如,以即时通信业务起家的腾讯拥有To C的基因,在社交领域有深厚技术优势、用户基础和品牌影响力,属于不折不扣的“在位企业”,运营能力强悍如阿里,集全公司之力推其社交产品“来往”,依然无法成功,因为阿里的基因是To B的。马云痛定思痛,决定绕过微信将突破口,错位竞争定位于To B智能移动办公平台,“钉钉”应运而生,轻轻松松稳坐该市场头把交椅。

        其实,人生和职场的成长也是如此,只有找到自己的赛道,求同存异,才能走的更快,更稳。正如鲁梅尔特在《好战略,坏战略》一书中所述的好战略的标准之一:“找到一个能够扬长避短的领域,放大你的优势。同时,让你劣势变得不那么重要”。

        其实,错位竞争并不是自甘弱小,而是让棋盘变的更大。

        二、颠覆创新:创业者的“理想后门”

        克里斯坦森在创业与创新领域有一个重大发现,认为同时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第二曲线。第一种在原 S 曲线上方,表示比原有技术更好的突破性技术,也可称之为“正向非连续性”技术。比如从常规动力到核动力的飞跃。另一种是在原 S 曲线下方,表示该技术在诞生之初可能并不如原有技术表现得那么出色,它需要一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拥有巨大的后期发展潜力。相比原有技术,这种技术在创新之初看似较为低端,但在发展后期会对原有技术造成破坏性打击,因此可称之为“低端破坏性创新”或 反向非连续性”。比如从马车到火车,初期的火车运行速度和舒适度都远不如马车,但如今的高铁速度已超过200千米/小时,而马车早已难觅踪影。

        在克里斯坦森看来,新兴公司要想颠覆行业原有的龙头企业,最佳方法就是采用反向非连续性的低端破坏性创新,他将这种创新称为“颠覆式创新”。

        颠覆式创新产品在主流市场所注重的性能方面通常低于主流市场现有的成熟产品,但它们拥有一些边缘消费者(通常也是新消费者)所看重的其他特性,比如价格更低、性能更简单、更方便消费者携带或使用,等等。

        无论是在连续性技术创新中,还是突破性技术创新中,初创公司很难击败在位企业并获得成功。然而,在颠覆式创新中,初创企业尚有较高的胜率,可以说,颠覆式创新是上天留给初创企业的“理想后门”。

        我们看一下低端颠覆式创新是如何一步一步完成的:

        第一步:在需求端识别未被满足的大众需求(如低端市场和边缘市场),在供给端引入新兴技术和更方便、更便宜的产品。小米的成功便是最好的例证。
        第二步:技术和产品的连续性迭代进步。在此提醒,颠覆式创新是一个带有时间特性的市场机会,仅指两条技术曲线交替和转换的时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一旦转换完成,便又会进入技术固有的发展曲线,即连续性创新之路。然而,很多企业盛极而衰,正是因为忘记了踏上这重要的一步,例如曾经辉煌一时的凡客。新兴企业如果想持久成功,必须不停地提升技术能力,夯实企业的护城河。
        第三步:颠覆发生。当新兴企业的技术快速发展至能够以更低的价格满足高端用户需求时,高端用户便会义无反顾地转投新兴企业的怀抱,颠覆便在此刻发生。市场从来都是如此冷酷无情。

        日本汽车对美国汽车的颠覆,韩国电子产品对日本电子产品的颠覆,皆是如此。中国的很多知名企业,在发展之初走的也是这条道路,比如 QQ 对 MSN 的颠覆、淘宝对 eBay 的颠覆,以及从三线、四线城市和校园走向全世界的华为……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被拍死在沙滩上。世事看似无常,实则背后存在某种力量。技术进步不是线性思维而是指数思维,它拥有巨大的加速度。在技术诞生之初,与市场需求之间往往存在明显差距,会对在位企业形成一种欺骗。直到技术加速发展击穿“破局点”,继而拉出一条高昂向上的曲线,对后知后觉的在位企业进行无情的颠覆。

        三、边缘分化:伟大的创新永远产生于边缘

        颠覆性的技术往往来自非主流的边缘市场,他们存在一些共同之处:开始时产品或服务质量普遍较差,以至于完全被主流市场忽视。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边缘势力会日渐壮大,最终颠覆整个行业。

        事实上,几乎所有伟大的创新都来自于边缘,这些创新在诞生之初也鲜有人问津。类比于生物进化层面,人类也是由第一个单细胞通过连续性改良的方式,在同一条S曲线之中演变至今。事实上,人类在演化的每一个阶段,几乎都是处于边缘化的弱者。通过对生物演化过程的观察与分析,发现新物种并不是原有物种的转变,而是由原有物种的一端和进化树的侧枝自行分化、成长而来。而且边缘分化的速度越来越快,越往后进化的侧枝生存周期越短。

        当用全新的视角去看待企业为什么要创新?答案就是——生存,创新并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生存的刚需。正如韦斯特的说法:“为了维持、支撑持续的增长,连续创新之间的间隔必须以越来越快的节奏实现”。创新,加速着创新。创新,并不仅仅是同一条S曲线中的连续性改良。而是一条又一条S曲线构成的非连续性飞跃。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