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认知天性》读书笔记

2022-10-16  本文已影响0人  小佳的创作空间
检索练习,间隔练习,预习,细化,复习,生成(不要集中练习一段或一种,以为自己掌握了,那只是假象)

你需要意识到,如果感到学习非常吃力,那是说明你正在学习非常重要的东西。努力与挫折是必不可少的。犯错误并改正错误,其实是在搭建通往高层次学习的桥梁。

正是感觉到学习更吃力时,记忆才更为长久、牢固。事先接触对事后记忆并没有帮助——仅靠重复无法增进学习效果。

老师拼命教,学生拼命记。即使把文章背得滚瓜烂熟了,也不代表你能够真正理解和灵活运用。而这反而会给你一种错觉,觉得自己已经非常熟悉文章内容了,所以已经全部掌握了。【不善于给自己提问题的人都是高估了自己!!想到自己在期末复习时所用的方法正是这种,一遍又一遍的背诵,直至全部背下来,但考试的时候却考不出高分,因为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只是表面功夫,其实自己也知道,但就是没有去改变】

即便是最努力的学生也会陷入两个误区:一是不知道自己学习中的薄弱之处,不知道要在哪里花更多精力才能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二是爱使用那些会让自己错误地认为掌握了知识的学习方法。


只有当练习被分散安排在有间隔的培训里时才更为有效。集中练习可以快速收效,这一点往往表现得很明显,但随后而至的快速遗忘却不被人们注意。


编码——针对新的知识进行记忆,形成一种心理表征。

巩固——把这类心理表征强化为长期记忆。学会搭建新旧知识间的关联。

再巩固——把知识和最近学到的东西关联起来。

学习新知识有时候就是要忘掉一些东西【事物的分离】

启用有间隔的、穿插安排的、多样化的练习,让表面成果来得慢一些。重新学习某件事物所耗费的努力越多,学得就越扎实。

进行学习迁移,即在新环境下运用所学的一种能力。


效率的本质取决于我们领悟周围世界的能力,以及衡量自己表现的能力。对自身思维的审视被心理学家称作元认知。

做出误判的原因,是因为在这之前已经做出了一个误判。优秀的判断是一项需要学习才能获得的技能,需要敏锐地洞察自己的想法与表现。


人会想方设法用理性的方式来诠释身边发生的事情。

心理学家所说的“知识诅咒”,是指在别人学习我们已经掌握的东西,或是从事我们所熟悉的工作时,我们会倾向于错估他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教师:觉得自己的科目很简,就没有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

“知识诅咒”效应和后见之明偏误非常相似,后者即人们常说的“我早知道会这样”

举例,一个特别难懂的概念被用清晰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你在看到这一概念的时候,就会觉得其中的道理非常简单,甚至会以为自己早已完全掌握。

对某事了解越多,把它教授给其他人的难度就越大。为什么?当在某些领域成为专业人士后,心智模型就会发展得更为复杂,而组成心智模型的步骤也会淡化成记忆背景(知识诅咒)。

我们必须培养一种能力,弄明白心智模型在什么时候不适用:什么情况看似熟悉,但实则并不相同,以及什么时候需要我们采取不同的办法,做出新的安排。


如果为了弥补缺陷,已经付出了额外的努力,但这些努力并不能强化你的所学,那么这些困难就是不合意的。

在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风气下,让自己完全摆脱虚荣心是绝无可能的。认识到这一事实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过度膨胀的虚荣心会成为一个人的终身负担,并阻碍其全面成长,最终导致这个人遭遇彻头彻尾的失败。“施比受更为有福”——《圣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