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夏至

2023-06-20  本文已影响0人  心中的星月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商周时期,最后定于春秋时期。一年24个节气,每个节气之间相隔15天,每月两个节气,第一个叫作“节气”,第二个叫作“中气”,现在统称“节气”。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很重要的节气,在这一天,北半球白天的时间最长,黑夜时间最短,过了这一天,白天的时间就一点一点地变短了。

在春秋时期,人们最先测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因此,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又称“夏节”“夏至节”。夏至时节,中国各地都掀起了农忙的高潮。

虽然夏至是夏天的第四个节气,此时已是半夏,但夏至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将继续升高。气温高、湿度大、不时出现雷阵雨天,是夏至后的天气特点。

七十二侯是中国最早的结合天文、气象、物侯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侯。各侯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

初候:鹿角解

鹿的角是向前而生,在方位上被古人认为属阳。到了夏至这一天,阳气达到极致,雄鹿的鹿角便开始脱落,不过它们很快会长出新茸来。雌鹿一般是不长角的,即使长了也不大,没有攻击性。

二候:蝉始鸣

夏至之后正是蝉的成虫纷纷破土羽化之时。变为成虫后,雄蝉为了获得更多雌蝉的青睐,开始鼓动腹部不断地嘶鸣。而雌蝉腹部的发音器构造不完全,因此不能发声。

三候:半夏生

半夏是一种药草,常生长在田边和疏林下。仲夏时,已经完全长成,可以收获了。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夏三月是一个中医学名词,指农历的四、五、六三个月。又分别称为孟夏、仲夏、季夏。)

夏至习俗

夏至是中国最早的节日,各地夏至食俗虽有差异,但吃面却大有共识。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习俗。今天你吃面了吗?

在古人看来,夏至不是一个简单的节气,而是阴阳升降,天道循环的转折点,是重要的节日,民间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的习俗,以祈求消灾年丰。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