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并非如我所愿,而是如他所是。
我们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在推崇一种令他人丧失自我的价值观。——即你的期待与期望值也许并不是我欣赏的、我渴望得到的,但是因为彼此的关系,我被你的这些东西绑架着,影响着。
这也是所有父母在教育孩子的现状。
孩子的内心:“我们不被允许做自己,只能成为别人的期待 。”
包括夫妻关系都有着这样的现象:“我努力成为你喜欢的类型,努力做好那些你喜欢的事。如果心甘情愿改变得很舒服,这是对的。但如果有一方因为这种改变变得痛苦、被动,则意味着这段感情从相爱变成了讨好。”
因为对比教育与竞争教育, 一直留存在我们的教育方式里。学校对比学生的成绩、父母比较别人家孩子,夫妻也是。在这种“比较教育制度”下,我们丧失了作为自己的优势。我们似乎都忘记了:我们进入学校读书的原因。也忘记了孩子第一次学会走路时给予他的掌声。也忘记了当初爱上对方选择在一起的初心。——我们并非忘记了,是因为得到后变得贪心了。
学校得到学生后,希望学生出成绩,升学率上去了,得到的名利——一个好声誉的学校。
父母在孩子读书后,对孩子的态度变化非常大。——也许并不是人人都焦虑孩子的未来会怎样。可能当下着急的是怎么别人家孩子那么出色,学习那么好?如果周围的孩子都一个样,谁去着急呢?不也接受现状了吗?
情侣在确定关系后,内心得到了稳定和安全的归属感。知道自己做哪些事不会失去对方,知道即使没有创造惊喜,也不会失去对方。——我们都熟知一个规律,即使失落,只要在一起,就会缝合起来。——关系稳定后,索取大于给予心态,我们都在变得贪心和理所当然。
很多人真的没有真正爱孩子,甚至,还没有理清楚和孩子之间是什么关系。
爱他,并非如我所愿,而是,如他所是。
从朋友那里听来一个故事,有个女孩在结婚前谈了一段感情,两人在一起三年多了,但是父母不同意,在争吵、挣扎中,最后两个人分手了。女生嫁给了父母认同的对象。
女生在怀孕期间,刚好是第一个月的时候,女生生病了,她发信息给她老公,老公回复她:你自己去医院看看。
结婚大概只有半年多,她终于爆发了,她大哭着对父母说:“如果是我前男友,哪怕是我咳嗽一下,都以为我感冒了,会赶紧问我怎么样了。但是现在这个老公呢?你们看看我手机的短信,他叫我自己去医院。你们认为我结婚后我开心吗?只有你们开心,可是剩下的一辈子我都要和一个我不爱的人在一起,一个根本不关心不珍惜我的人在一起,这是你们想要的吗?”性格强势的父母在听到女儿说的这些话,竟然说:“你可以努力改变他。”这句话令她感到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