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名词释义45~55
45.半错卦:一个六爻卦中,内外卦都各有自己的“错卦”,称其为“半错卦”,分为“上半错卦”和“下半错卦”两种。
46.综卦:将一个卦反转180度而得到的另一卦,就是综卦。又称反卦、覆卦。
47.半综卦:综卦也可以分为“上半综”、“下半综”、“上下同综”等情况。一个六爻卦中,外卦变成“综卦”,而内卦不变,这样组成的新卦叫原卦的“上半反卦”、“上半综卦”、“上半覆卦”等。
48.交卦:内外两卦交换位置后会重新组成一个六爻卦,这个卦与原卦互为“交卦”。
49.消息卦:消息卦共有十二个:乾、姤、遁、否、观、剥、坤、复、临、泰、大壮、夬。它们以节气来划分,依次代表当年四月到次年三月。
50.二十四节气
立春:阳历2月4日或5日,春季开始。
雨水:阳历2月19日或20日,气温回升,空气湿度增大,冷空气活动仍频繁。
惊蛰:阳历3月5日或6日,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
春分:阳历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射赤道,昼夜等长。作物将进入生长阶段。
清明:阳历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阳历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阳历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阳历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阳历6月5日或6日,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阳历6月21日或22日,阳光直射北回归线。
小暑:阳历7月7日或8日,入暑,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阳历7月22日或23日,我国广大地区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
立秋:阳历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阳历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
白露:阳历9月7日或8日,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地面出现白色露珠。
秋分:阳历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点回到赤道,昼夜等长。
寒露:阳历10月8日或9日,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
霜降:阳历10月23日或24日,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阳历11月7日或8日,冬季开始。
小雪:阳历11月22日或23日,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出现雪花。
大雪:阳历12月7日或8日。太阳直射点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阳历12月22日或23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
小寒:阳历1月5日或6日,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阳历1月20日或21日,数九严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51.几:预示事物即将出现的细微征兆,是从无过渡到有的状态。《易经》要人通过卜筮预见事物的征兆,以趋吉避凶。它盛赞这种预见力。
52.道:道这个概念在“经”和“传”里都出现过,但由于产生的时间和背景不同,所以其含义在经里和传里有很大差异。“道”在经文中共出现四次,都是道路的意思。但在传里,道是阴阳双方相互对立和作用的规律。道并不是阴阳本身,而是阴阳双方的交变运动。道是抽象、无形的,不能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只能用理性思维去认识。道与万物的区别在于,道是“形而上”的,物是“形而下”的。
53.器:《系辞》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里的“器”与“道”相对。道是无形抽象的规律;器是有形、具体的事物,包括器物、制度。
54.神:神有三种含义:一、指万物神奇而微妙的变化。《易经》是反映这种变化的,阴阳的对立转化非常迅速,不可测度,不会定于一体。这是“神”的根本含义。二、指人的智慧、德行的最高境界。三、指易卦预知未来的神奇作用。以上三种“神”都不是鬼神之神。
55.形而上、形而下:形而上指无形无体,不能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只能借助理性思维去认识的抽象东西,即“理”。形而下指有形有体,既能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又能借助理性思维去认识和把握的具体东西,即“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