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世宰相于谦,为明朝延续寿命两百年,结果还是难逃一死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了明朝,结束了元朝的统治。元朝的势力退出了中原,实际上并没有灭亡,只是回到了蒙古一带。在明英宗时期,元朝的丞相也先再次率军入侵中原,大有图谋天下之势。
明成祖朱棣在位时多次征讨蒙古,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时也多次征讨蒙古,可是都没有什么巨大的收获。这次也先率军入侵,明英宗便效法祖上,决定御驾亲征,荡平贼寇,建功立业。经过一个月的匆忙准备,带领五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的出发了。
在土木堡,明英宗被也先的军队包围,两军兵戎相见,没过几时,明英宗就全军覆没,最后还成了也先的俘虏。这场仗打的很有意思,明英宗有五十万大军,也先不过有几万多蒙古铁骑,五十万人没有打过几万人,也堪称是奇迹了。
明英宗做了俘虏,也先十分优待,想要用皇帝来威胁明廷。明朝廷里乱成一团,群臣意见不一,不知如何是好。此时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监国,于谦纵观全局,以大局为重,极力推举他登基称帝,于是朱祁钰当上了皇帝。如此一来,明英宗成为了太上皇,没有了利用价值,也先也就不再把英宗当作筹码了。
解决了内部问题,外部问题却越来越严峻。也先长驱直入,直逼北京城,京城里人心惶惶,很多大臣建议迁都,私下里已经偷偷的把家属送到了南方去,做好了撤退的准备。于谦主张抗战,并成功说服了朱祁钰不再提迁都之事,以全力备战。
在于谦的领导下,北京保卫战打响了。也先在北京城下徘徊多日,见无利可图,就引兵退回了蒙古。没过多久,北京的秩序也恢复到与从前一样了。
朱祁钰在危急时刻即位,现在是名正言顺的皇帝了,如果把明英宗从蒙古接回来,这个皇帝可能就做不成了,所以大臣们一提到此事就举棋不定,迟迟不肯下令。明英宗在蒙古生活一年多,日子过的很困苦,十分想回朝,就让使者告诉皇帝,自己愿意去守皇陵,不敢有图其它之心。于谦念及情理道义,也劝朱祁钰迎接明英宗回朝,朱祁钰这才下定决心,派人把他接了回来。
朱祁钰就是明代宗,晚年病重,部下石亨、徐有贞等人以为迎立明英宗复位比拥戴新君继位功大,就密谋发动了夺门之变,使明英宗重新登基做了皇帝。
明英宗恢复帝位,一上台就找借口杀了于谦,一位忠贞爱国之士就这样死于非命了。于谦曾经说,不与敌寇共戴天,所以一直居住在办公的地方,时刻想着要重振大明,消灭外敌。在抄家的时候,正室的大门紧锁,里面只有明代宗赏赐的蟒袍、宝剑等物,豪无多余的财产。明英宗知道后,也有些后悔,竟然意气用事杀了这样一位贤人,不过让他更后悔的是蒙古骑兵不久又入侵边境,他竟然再也找不到像于谦这样有能力的人去抵御外敌了。
当年北宋徽宗和钦宗二帝被金人俘虏,押往金朝的上都,赵构在南京即位,建立了南宋。此时宋朝上下军民激愤,抗金热情高涨,时又有岳飞、韩世忠等名将,可是高宗赵构却极力主张议和,说什么都不北上伐金,难道只是秦桧主张议和在一旁吹耳边风吗?
事实上,高宗之所以听秦桧主和的建议,更多的是想保住皇位。试想,一旦南宋北伐成功,把徽宗和钦宗接了回来,那么他自己该何去何从呢?徽宗复位的可能性不大,但是钦宗复位是顺理成章的,要是如此,他的皇位不就得而复失了吗?所以他心甘情愿偏安一隅是有原因的。
这样看来,于谦的死也是必然的,不过是权力斗争中的一个牺牲品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