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性失眠是怎么回事?
心理生理性失眠可由任何能引起情绪冲突的原因而诱发,也可由于旅行时差或短期住院等因素引起。患者病前性格多有敏感、警觉性高、对健康要求过高、易激惹、急躁等特征。该病症在一般人群中患病率高。
特点如下:
(1)青年期起病,中年期逐渐增多,儿童罕见,女性常见。心理生理性失眠约占失眠患者的15%。
(2)导致失眠的外在因素包括持续存在难以产生睡意的环境和缺乏与睡眠相关行为的联想。由于失眠和睡眠环境、睡眠时间、睡眠时行为刺激的反复相联系,因而产生与睡眠不协调的过度唤醒。卧室成为条件性唤醒的重要因素,只要在自己卧室内就会整夜睡不着,若变换睡眠环境或时间,如在客厅沙发上或旅馆便能够较好地入睡,患者对此常感到十分困惑,这恰与睡眠正常人在陌生环境中不能很好入睡的现象相反,称为首夜颠倒效应。
(3)晨起后头脑不清晰,感觉到程度不等的不适如焦虑、急躁、疲劳和情感压抑,常表现为情绪消极和精力不充沛,注意力、警觉性和对食物的关注度下降。病程持续数年或数十年。有些患者发生镇静催眠类药物剂量过量、药物依赖、成瘾或酗酒等,或滥用兴奋剂试图控制白天的疲劳。
(4)多导睡眠图显示睡眠效率降低,觉醒次数增多,肌肉紧张和首夜颠倒效应等。
暂时性心理生理性失眠十分普遍,几乎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大部分可以不治自愈,这种睡眠的减少称为正常人的少睡。如果这种失眠持久下去与周围建立条件反射,失眠转为持久性,则成为持久性心理生理性失眠,也就是所谓的失眠。失眠往往是睡眠不良素质与习得性失眠因素的结合。这类失眠者的失眠始发于某次生活事件,开始只是暂时性的,后来附加上习得性的因素,最常见的情况是对睡眠不足过分担心,耿耿于怀,特别是到了晚上,唯恐又是不眠之夜,这样一来,生理上的警醒程度会越来越高,结果事与愿违,越是怕失眠,越是致力于使自己入睡,就越没有睡意。久而久之,晚上上床睡觉本身就成了警醒水平升高的条件刺激,致使失眠固定下来,成为持久性的。
『专家提示』
心理生理性失眠分为暂时性与持久性两类,区别主要在于失眠延续时间的长短,在3周以内属于暂时性,超过3周属于持久性。
心理性失眠的常见原因有失恋、精神紧张、兴奋、抑郁、恐惧、焦虑、烦闷等。工作和学习压力过重,环境改变、噪声、光和空气污染等社会环境因素是另一重要原因。
生理性失眠的常见原因为晚餐过饱、睡前饮茶和咖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