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在家乡打拼也能富甲一方的孙少安
如果选择在家乡工作打拼,如何做到人生出彩而又有意义?《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的身上能寻找到答案。
一、勤奋而又专业的劳动是成功的奠基石
孙少安六岁时,就开始了一个农村孩子第一堂主课,劳动。他跟着村里的男孩一块出山砍柴,他甚至学着像大人一样,用草绳把柴双套腰一捆,又齐整又好看。乡里人见了都夸他将来是个好受苦人。少安第一次感受到劳动给人带来的荣耀。
现在的育儿教育理念中,有人支持让孩子在家庭中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这样可以让孩子感知父母劳动的辛苦,更好地理解和孝敬父母,同时培养孩子劳动是生活不可缺少的技能的意识。将来孩子走到社会中,会尊重每一个劳动者,不会做出故意将瓜果皮扔到马路上,美其名说让清洁工有工作可做的无知行为。
勤劳能干的孙少安是双水村的生产队长,他天不明就得爬起来安排全队的生产,要把当天四、五十个劳力的各种活路都考虑好,然后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得布置完!秋天的收成和几十户人家下一年的生计,就在这每一天的分分秒秒中!至于庄稼行里的技术,更是样样拔尖,从庄稼到蔬菜,互相套作,边边畔畔,见缝插针。种什么都是精心谋划的。连一些自认为老行家的人也佩服得五体投地。
在社会生活中,有人说干一行要爱一行,我说爱一行要专一行。热爱一个行业不是你起得有多早,干得活有多多,而是你为你的行业提供了多少专业的服务。比如教师行业,这是一个需要专业知识的行业,而且是超前的知识。因为你带过的学生要四年后甚至十几年后才进入社会打拼,如果你教授的知识陈旧,思维落后,那真是害人不浅啊!再比如医生行业,精确的会诊带来的是生命的延续,误诊带来的是治病时机的延误甚至是生命的提前结束。所以说勤劳不易,专业更可贵。
二、紧抓时机,勇于改革是成功的助力
勤劳一生的农民,天天在土里洒汗,可是一年到头也吃不饱饭,面对如此境况,孙少安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在本队实行分组劳动,这在当时大集体生产中引起了轩然大波,被县里领导定为“严重的资本主义复辟倾向”,受到了严重的批判。谁知两年后,1980年中国社会生产责任制的浪潮大规模的席卷了整个黄土高原。孙少安所在的生产一队率先进行生产分组,打破了大锅饭的生产方式,仅利用一年内时间,全队人员解决了温饱问题。
在职场工作中,尤其是一些老牌大型公司和企事业单位,由于它们发展时间长,各项规章制度比较完善,看似比较完美,实则存在制度僵化,上传下达不通畅的现象。这样对于市场的变化反应不够灵敏,会导致公司的业务发展受阻。面对如此的工作环境,你作为其中一员,是不是会积极想办法解决,或者仅仅抱怨几句,或者认为不关自己的事情漠不关心?
亲爱的职场人,你要知道,责任感与机遇成正比,我们每一次的选择都指向了现在的结局和未来的发展。看看我们现在的结果,回想一下工作中自己是不是有过怠慢和不作为?想想我们想要的美好未来,是不是应该紧抓现在的时机,把自己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做好自己的份内工作,同时拓展好份外的工作,主动关心自己所在平台的发展?
孙少安不仅能嗅到农业发展的气息也能提前感受到商业气息。他去城里拉砖赚运费时,就看见城镇到处搞建筑,砖瓦一直是紧缺材料,他就想自己开个烧砖窑。孙少安立刻拿出自己拉砖赚的一千五百元钱,带领着家人修建起一个烧砖窑,开始运作起生产,短短一个多月,孙少安就赚下七百来块钱。
目前的经济水平,孙少安在村里已算是“首富”。但他继续改革,紧接着,孙少安贷款买了一台大型的制砖机器,轰隆隆的声响中,土坯从一头进去,到另一头成砖就出来了,这可比人工和泥、打坯、装窑、烧火、出砖快出很多。自然,制出的砖多,孙少安赚得钱也多。他已经在当地成为了有名的农民企业家,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万元大户。
余华老师的小说《活着》里面的富贵,是一名真真切切的富二代,但是好吃懒做,又嫖又赌,终于败空了家产,气死了老父亲。如何跳出“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呢?其实要像孙少安一样,要一直改革创新,要保持自己的劳动率高于社会平均劳动率,换句话说你的能力要不断得到提升和换代,才能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立有一席之地。
孙少安经过自己的勤劳和远见把孙家贫困的帽子甩到大西洋去了,但是他内心并没有满足,他看到双水村那些依然靠地吃饭的穷苦乡村,他心中的仁义之心,责任之担迸发出来。
三、回馈社会才是成功的不竭动力
先贤曾经说过“独乐乐,不如众乐乐”,饱含仁义之心的孙少安,面对穷困的乡亲,决定承包本乡的乡办砖厂,这样就可以让更多的乡邻到他的厂子打工挣一些化肥钱和油盐酱醋钱。
其实先前孙少安在村里办砖厂破产过,同村人对他冷嘲热讽,有的甚至赖在他家里要工资钱,因为这事,孙少安自信心降到极低,他不仅担忧着自己贷款利息的无声增长,也一直担忧村里人的化肥钱没有着落。时机转好后,我们可爱的农民企业家不计前嫌依旧想帮衬着村里人。
当农民企业家孙少安看到村里破败的小学时,一种使命感强烈地震撼了这个年轻庄稼人的心。一个重大的行动就这样在刹那间决定了。孙少安自掏腰包出资一万五千元重建双水村的小学。在热闹的双水村小学揭牌仪式上,孙少安透过五彩缤纷的场面,他又回到了那似乎并不遥远的过去,回到他辛酸的童年。他想起他穿着破烂衣裳,在这地方念书的情景。
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小时候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现在做出一些成就后,经常回家乡修路建学校,给村中老人发万元红包,送米送油。有人统计,刘强东十年来回馈家乡多达161亿。这些数字显示的是成功人士对于社会的态度,他们深知“吃水不忘挖井人”,整个社会发展好了,对于自己的发展会更好。
孙少安虽然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但他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农民。他紧抓时机开展生产责任制,让队里的人吃饱饭,又有魄力的贷款开办制砖厂,改革生产效率,实现了财富自由,但是他不忘回馈社会,继续扩大砖厂规模,为乡村父老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并且自掏腰包重建了本村的小学。孙少安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勤劳付出,先觉性的思维和担当性社会责任感,完成了华丽的转变从破屋蔽衣的农民变成了富甲一方的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