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故事经典语录

自由说“不”是可以的必要的

2023-01-29  本文已影响0人  惠风畅叙

道家的那种哲学,逃到大自然,避开人际关系,单留下人和自然的关系,这不解决问题,这只是对自在的自由的空怀念。因为人总还是要在社会中生活,总还是要跟人打交道,缺乏了人和人的关系,人就变成动物了。

而进入人和人的关系,这就体现为一种精神,也就是说“不”。所谓成熟从拒绝开始。

有人说老庄也是一种叛逆,是逃避,当隐士,隐居起来。他们从来都不说“不”,都只说“无”。贵无,崇拜的是“无”,他们要么不作声,或是不置可否,要么就大讲贵无的好处。无知、无欲、无为,可以省掉好多麻烦。也许说“不”是针对某个对象的,是对一个对象的否定,那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而说“无”则是无对象的,并且首先连自己都虚无化了,消失了,这是一种逃避和退缩。

禅宗,完全缩回到内心。佛家连“无”都不说了,他们说“空”。禅宗就是“本来无一物”,连自然都是“空”的,连“无为”都是不必要的。你要我干什么我就可以干什么,但是我不上心,我整天乐呵呵的、嘻嘻哈哈的,和你逗着玩、装糊涂。“大隐隐于朝”,我不必到深山老林里去,我在朝做官也可以很超然。当然,不上心也是一种无为,所以老庄和禅宗是相通的,禅宗似乎还更高一个层次。

古代讲“狂狷之徒”,“狂”就是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任何顾忌;“狷”,就是有所不为,你要我做什么我就不做。基本上就是属于“狷”这样一个范畴,但有时候表现为“狂”。即是兴之所至,毫无束缚和禁忌,也叫“性情中人”。但狂者做任何事都不是他有意要那么做的,那只是他的自然本性、气质所致,禅者好像在世俗中也活得挺好,符合平平淡淡才是真,有味清欢。

而真正的自由,恰好是要有所作为,要有为,并且有意为之。老子推崇无为,但实际上就要有为,就要干点事情出来。要干什么事情呢?而且这是很不容易的。当一个巨大的压力来临的时候,能够站出来说“不”,这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从众心理驱动下,很容易随大流,要想成为真无为,未必比做点什么为更容易。

所以有所作为的精神是可嘉的。小孩子随着心理发育,到了三岁就会说“不”了,就是自觉意识诞生了,开始了他作为个体的存在需求。当他说“不”的时候,他觉得很痛快,因为他表现出他是有反抗权的:你不能小看我吧!大人叫他向东,他偏偏向西,大人要他做什么,他偏偏说“不”,他以这样一种方式来表现自己的自由。

这是人最初表现出来的一种自由意识,

也体现了一个人的精神属性——理性的人类的尊严。

英国的自由主义哲学家以赛亚·伯林讲到两种自由,就是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伯林的消极自由,实际上是很低层次的,就是回到欲望的自由,回到起点。他的消极的自由就是人的起码的、必需的东西,那是不能侵犯的,比如说他的私人财产、人身权利、生命这些最基本的东西。

伯林认为积极的自由,就是免于什么什么的自由,或者说是一个人能够不被别人阻碍的行动的自由。就是可以说“不”的自由。

所以,自为的自由里面首先就是可以说“不”的自由。精炼起来说,自由不是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自己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