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里比乡村具有更大的自由意志
一直有一个疑惑的问题。很多人为什么喜欢在大城市生活,而不喜欢在小乡村?除了我们已知的很多原因之外,我总觉得缺少另外一种解释。大城市虽然繁华,有酒吧有影院,可是我从来不去。 那么这样的城市繁华。对我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我为什么还是喜欢城市的繁华呢?我生活的所需在一个小的地方也可以得到解决。
听着浙江大学关于人的自由意愿这个讲座。突然明白了。因为在大城市存在着自由 自由的意志。自由的选择。我虽然不去酒吧,我虽然不去影院,但是如果我愿意我可以去。我虽然到超市只买了A牌矿泉水。在小乡村的小店里,我也可以买到A牌矿泉水。但是在大超市,有几十种矿泉水我可以选择。 大超市里的服务员,我不认识他,他也不认识我,每天人像流水一样。他不会评价我任何行为。我可以买各种型号的避孕套。可是小山村,那只有一家小店我只能去那一家。 我只能购买某一个牌子的矿泉水,并且我会被他所评价。比如我这个人抠门啦,比如我这个人走路不稳啦,长得不好看啦。我出门的时候遇到村头的大爷,我必须要恭敬的称呼他。在大城市,这样约束我们的“必须”都不存在。
在大城市相对于小地方,人具有更大的自由意志。
在古希腊的哲学里,虽然也隐隐约约的谈到了人的意愿这个话题。但是基本上都被知识所包含着。没有真正独立开来。这是用的审慎,明智这些包含选择没有独立开来。理性成分大。意愿在斯多亚学派里得到展开,意愿的非理性成分得到了加强。。从知觉从印象的角度阐述, 你把自己看成什么样的人?你愿意成为什么样的人?意愿是一个绝对的主体。是唯一不可以剥夺的。
斯诺亚学派认为。体现主体属性的不是理性,是意愿。德性是一个修身的过程。自我意识里面最核心自由,要爱自己真正的东西。真正东西就是对自身自由的爱, 这是意愿最原始的点。 由爱自己推广爱他人,这就是道德的原因。
中世纪的哲学家奥古斯丁,他的人性比较悲观,认为自爱可以导致对他人的不爱。在伊甸园情景中。选择权是自由的核心。你选择守约 才是具有道德。你选择反抗恶会出现。人是不懂得什么是对他真正的爱。恶从爱开始,人太过自爱。
破坏约定之后,首先出现羞耻感。在道德感里首先出现的是羞耻感。
意愿的核心是道德感。道德感的核心是羞耻的。恶通过羞耻感表现的一个主体的属性。人从此心里向着上,却行不出善。这就是因为爱自己所造成的。人爱自己,所以失去了自由。奥古斯丁认为。人的不选择也是人的自由。因此人仍然具有选择权。虽然他也知道兼容论的道德意识这很难。所以存在救赎的问题。道德感是最原始的存在感。